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HI)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HI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因脑梗死症状、体征进一步加重,误诊为进展性脑梗死,占同期HI的27.34%。后经复查头颅CT后确诊HI,误诊时间3~72 h。予相应治疗2周~1个月,其中8例行去骨瓣减压手术,6例行血肿清除手术。出院后随访3个月,基本痊愈7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死亡4例。结论对本病缺乏认识,未及时行头颅CT检查是导致本组误诊的关键因素。提示临床遇及类似患者应及时行头颅CT检查以早期确诊,防止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痛宁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偏头痛患者6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药组33例和联合组36例。单药组给予头痛宁胶囊口服治疗,联合组给予头痛宁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结果:联合组治疗后每月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程度均优于单药组(P0.05);联合组有效率为86.11%,单药组有效率为77.42%,联合组优于单药组(P0.05);单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78%,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90%,联合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慢性偏头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直流电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将5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6例,口服卡马西平、甲钴胺;治疗组30例,在口服卡马西平、甲钴胺的同时,疼痛部位做直流电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治疗。采用国际通用数字评价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对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有效率显著增高,起效时间、显效时间显著缩短(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直流电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治疗能有效减轻三叉神经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丹参多酚组19例,2组均予以奥扎格雷钠静滴,丹参多酚组加用丹参多酚静滴,疗程10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中MCP-1及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MCP-1、IL-10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丹参多酚组血清MCP-1、IL-10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丹参多酚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0及MCP-1水平。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自从Ross等[1]提出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反应"学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血管受损后的慢性炎性反应过程。脑梗死的各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均可通过一定途径参与颈动脉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等均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且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脑梗死危险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共同病理机制可能是氧自由基反应及炎性反应,且氧自由基反应及炎性反应引起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亦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根据颈动脉彩超的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并选取健康对照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行简单相关分析。结果不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脑梗死组(P<0.001),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vWF及sEPCR呈负相关(P<0.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损伤越严重,则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危险因素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与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作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评价指标。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并选取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vWF与sEPCR含量。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且分别将vWF、sEPCR作为因变量,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多危险因素脑梗死组血浆中vWF与sEPCR含量显著高于单危险因素脑梗死组(P<0.001)。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等脑梗死危险因素均与vWF和sEPCR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脑梗死危险因素越多,则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能越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