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7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CT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扫描对家兔急性脾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采用约为常规剂量2倍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再将其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一次性扫描组):CT扫描层厚为2.5mm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和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重复扫描组):CT扫描层厚以5mm分别连续扫描2、4、6、8、10和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健康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脾组织作病理分析。结果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红髓髓窦略扩张、淤血;连续9-18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可见网状组织细胞增生和吞噬含铁血黄素。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红髓髓窦轻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16-24次扫描后,脾脏出现红髓髓窦扩张、淤血,散在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或有组织细胞增生。结论常规脾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脾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27^kipl、p53、cyclin D1基因的表达在早期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LAB)检测70例早期胃癌和70例对照组(包括正常胃黏膜、胃增生性息肉、胃轻度、中度、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中p27^kipl、p53和cyclin D1的表达。结果(1)在70例早期胃癌中,p27^kipl、p53、cyclin D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8.6%、61.4%、52.9%,而在70例对照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18.6%、4.3%,各指标在两组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2)在早期胃癌中,p27^kipl表达水平的下降与肿瘤位于贲门部和胃窦部以及与组织分化程度低相关;(3)p53的表达阳性多见于患者年龄≤50岁组和肿瘤〈30mm组;(4)cyclin D1与肿瘤的浸润至黏膜下层有关。(5)50%病例两种及两种以上基因同时异常表达明显高于单基因异常表达(32.9%)。结论在早期胃癌的发生过程中p53、p27^kipl、cyclin D1均发生异常表达,三种基因的联合检测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石蜡切片中,对特定细胞或组织进行显微切割和分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特别是对研究异质性肿瘤(如癌前病变、原发肿瘤等)的基因改变和形态学之间联系很有帮助。在进行显微切割时,为了辨别细胞或组织的形态或功能,往往要进行组织化学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这就有可能对DNA模板的质量和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反应系统造成影  相似文献   
4.
改进原位接种技术建立裸小鼠人大肠癌(SW1116)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进裸小鼠肠原位肿瘤接种方法和提高肿瘤转移发生,用自上肿瘤肠避粘接和脾切除技术,在裸小鼠体内筛选并建立稳定的,有转移能力的模型要现,对裸小以下接种后生长的无转移移能力的人SW1116大肠癌组织块进行大部切除,可诱发肿瘤转移,用肿瘤肠壁原位粘接技术可获得肿瘤的自发转移个别,同时合作脾切除技术更可获得肿瘤的高转移。结果提示,人大肠癌的转移可在裸小本仙诱导增强肿瘤肠壁原位 妆及脾切除是研究建立人大肠主  相似文献   
5.
环氧化酶-2表达与大肠癌TNM分期、分化及转移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人群中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下降,并认为与环氧化酶-2(COx-2)有关。本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肠癌、大肠腺瘤和癌旁正常大肠组织的C0x-2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以探讨C0x-2与大肠肿瘤,尤其足大肠癌的分期、分化、转移和预后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FESS)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78例FES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行舒芬太尼PCIA,观察组行舒芬太尼联合氟比洛芬酯PCIA。对比两组镇痛效果、镇静效果、应激反应、PCIA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3、6、12 h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3.58±0.42)、(2.39±0.32)、(1.85±0.24)分, 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评分)为(4.24±0.45)、(3.46±0.37)、(2.83±0.2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4.12±0.51)、(3.08±0.41)、(2.31±0.29)分和(4.95±0.59)、(4.01±0.38)、(3.39±0.35)分(P<0.05);观察组术后24 h时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分别为(181.62±18.74)μg/L、(230.14±25.59)ng/L、(10.12±1.53)ng/L,均低于对照组的(20...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的差异,有助两者的鉴别诊断,利于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0例IC和30例UC患者,对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C组发病时间[(5±7)d]明显较UC组发病时间[(953±1354)d]短.IC组中65%的患者伴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房性早搏、腹部手术史等疾病史中的一项或几项,明显高于UC组的20%;IC组以急性发病、腹痛(85%)、血便(60%)及腹泻(50%)多见,而UC且以腹痛(83%)、腹泻(63%)、黏液脓血便(57%)及里急后重(20%)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内镜表现方面,IC多以沿肠系膜侧分布的纵形溃疡为主(60%),且病变多仅累及肠腔的1/4~1/2周(80%),呈节段性分布(60%),与邻近正常黏膜分界清楚(75%),而UC则以弥漫性地图状溃疡为主(43%),病变多累及肠腔全周(90%),炎性息肉明显多见(37%).在组织病理学方面,血管扩张充血(90%)、间质严重水肿(95%)在IC中多见,血管壁增厚(50%)是其特征性表现,隐窝脓肿(47%)则在UC中多见.两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病理学特点、肠镜下表现以及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为IC和UC的鉴别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und,CDU)在下肢静脉曲张中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的检查技巧和诊断方法 .方法 应用Logiq 70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术前下肢静脉CDU常规检查,探测交通静脉的发生部位、范围、内径及瓣膜功能情况,标记其在体表的部位,并与手术结果 比较.结果 33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共发现151条交通静脉功能不全,主要发生部位位于小腿浅静脉区域(82%)和大腿部位(18%).CDU所见的交通静脉均得到手术证实,与手术结果 相比,CDU显示率为83%.结论 CDU能显示大部分下肢静脉曲张中的交通静脉,是一种能准确诊断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48岁,因右侧胸痛不适1个月余于2016年2月22日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胸外科,当时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急,无发热、乏力和盗汗等.2016年1月27日行胸部增强CT检查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见一结节状密度增高影,边界尚清,分叶状,内密度均匀,大小23.1 mm×23.0 mm×24.6 mm,增强后病...  相似文献   
10.
高曝光剂量CT辐射致家兔肝组织发生病理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模式常规和非常规扫描次数。高曝光剂量的CT扫描对家兔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方法将46只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36只:分两大亚组,每组18只,进一步分6个小组,每小组3只。采用高曝光剂量(约为常规2倍曝光剂量)的腹部CT扫描模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①腹部模式一次性扫描组(以下简称一次性扫描组):CT以2.5mm层厚分别连续扫描3、6、9、12、15、18次,48h后剖杀;②腹部模式重复扫描组(以下简称重复扫描组):CT以5mm层厚分别连续扫描2、4、6、8、10、12次,24h后重复上述扫描,24h后剖杀。(2)常规CT扫描组:5只,采用常规次数和曝光剂量对大白兔进行全身扫描,48h后剖杀。(3)正常对照组:5只。所有实验动物取肝组织作病理检查和凋亡相关基因Cpp32、Bax蛋白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高曝光剂量CT扫描组光镜病理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连续扫描6次时出现轻微肝损伤;连续6~18次扫描后,肝细胞逐渐由轻微或局限性浊肿变为弥漫性浊肿、水样变性或脂肪变性、肝窦狭窄或闭塞、点状肝细胞坏死和局部肝出血。②重复扫描组共8次扫描时出现轻微肝损伤;8~24次扫描后,肝细胞逐渐由轻微到弥漫性浊肿、水样变性,近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散在性核固缩改变。免疫组化结果:①一次性扫描组部分肝组织对Bax、Cpp32呈阳性表达,而且随着扫描次数的增加,其阳性表达也多更高,肝细胞的凋亡程度也随之加重。②重复扫描组各小组扫描肝组织Bax和cpp32均出现阳性表达,其阳性表达程度与扫描次数无明显相关性。(2)常规CT扫描组:实验肝组织光镜下无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Bax、Cpp32呈阴性表达。结论常规肝脏CT扫描是非常安全的:但在非常规扫描次数和高曝光剂量下,CT辐射可能会引起家兔急性肝组织的异常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