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支架辅助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病人60例。术前口服双抗负荷量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行支架辅助栓塞术后静脉使用替罗非班24~36 h,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双抗治疗,即阿司匹林100 mg+氯吡格雷75 mg每天1次;观察组30例:常规双抗治疗后24、48、72 h抽取血标本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抗小板药物用量。随访3个月,记录、比较观察组药物调整后血小板抑制率变化情况、2组出血性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药物调整后抗凝过度病人的AA、ADP抑制率及低反应性病人的AA抑制率均改善(P<0.05~P<0.01),低反应性病人ADP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可在监测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病人术后抗凝治疗中提供参考,指导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剂量调整,可以降低出血性不良事件及颅内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后交通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30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观察其栓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栓塞,其中100%栓塞19例,95%栓塞3例,90%栓塞6例,80%栓塞2例。2例发生一过性脑血管痉挛,1例发生弹簧圈部分溢入正常动脉,1例发生局灶性脑梗死,2例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均未见动脉瘤破裂。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19例,4分7例,3分3例,1分1例。随访结果示,27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2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除1例病死患者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复发、再出血或病死。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栓塞效果,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术后复发率与再出血率,对患者预后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年龄及其他临床因素对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行支架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70岁的患者30例,70岁的患者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术后24 h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善率,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改善率。结果 ≥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28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8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2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15例。70岁组患者中,支架取栓术后成功血运重建者30例,其中血管完全再通者17例,24 h NIHSS评分改善者13例,90 d mRS评分改善者21例。≥70岁组与70岁组患者的成功血运重建率、血管完全再通率和90 d mRS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是对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支架取栓术后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基线NIHSS评分和完全血运重建,而不是年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动脉内替罗非班治疗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队列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机械取栓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25~0.50 mg,动脉内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再通时间、血管再通率],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7 d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浆黏度(PV)、全血低切黏度(LWBV)、高切黏度(HWBV)],血清生化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92例患者,对照组49例,试验组43例。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5.51%(37例/49例)和93.02%(40例/43例),在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3.53±9.86)和(91.59±8...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应用支架取栓后,出现"无效再通"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支架取栓后责任血管成功再通的病人56例,分为"有效再通"及"无效再通"2组,分析2组病人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发病到血管再通时间(OTR)、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ASPECT评分、拉栓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缩短OTR可以显著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率,ASPECT ≤ 7分的病人支架取栓后,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7分的病人,拉栓次数对于无效再通率有显著影响,拉栓≥ 5次的无效再通率显著高于拉栓 < 5次;不同的取栓次数OTR和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缩短院前及院内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救治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熟练取栓技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血管再通的时间,可以减少"无效再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