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及评估应用盘钻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种植的临床效果及技术特点.方法:应用顶端为凹面盘型的反方向螺纹钻对28例患者32个牙位行经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术,剩余牙槽骨高度为本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8.4±8.8)岁,观察方法为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上颌窦剩余牙槽骨平均高度为(4.12±1.25)mm,平均提升上颌窦底高度(8.26±1.20)mm,无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随访(4.2±2.1)个月,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并发症,成功率达100%.结论:应用顶端为凹面盘型的反方向螺纹钻,经牙槽嵴项入路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与上颌窦外提升术相比,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可靠、并发症少,其近期效果满意.并对其适应症、手术方法、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咽旁间隙肿瘤仅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1]。其中咽旁间隙脂肪瘤更为罕见,目前文献均为个案报道。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5—2009年共收治该病患者4例。现报道如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背景:即刻牙种植关闭创口时,由于顶端附着龈的缺损,常用唇侧黏骨膜瓣滑行、自体游离龈组织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法等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处理。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临床病例报道,缺少相关动物实验的研究证据。 目的:建立即刻种植动物模型,分析唇侧黏骨膜瓣滑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自体游离龈组织移植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法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全麻后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四前磨牙,即刻植入BLB种植体。根据手术方式分为4组,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组。3个月后,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行二期手术;2周后烤瓷冠修复,负荷1个月后处死动物,制作带牙周组织的硬组织磨片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手术前、后均测量各组的龈沟探诊深度、牙龈指数、附着龈宽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愈合良好。种植体-软组织界面可以形成和天然牙周类似的结合上皮结构。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由于破坏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解剖结构,修复效果较差;自体游离龈瓣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法可有效关闭软组织创口,不影响周围软组织形态;所有组龈沟探诊深度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组负荷1个月后的牙龈指数均高于术前(P < 0.05),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负荷1月后附着龈宽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01)。结果表明即刻种植同期进行适当的软组织处理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 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 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 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 0.39) 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 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常规修复方式,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种植系统众多,在临床应用效果上各有特点。目的:观察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3i种植系统对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修复效果。方法:95例患者植入双重酸蚀的OSSEOTITE种植体150枚(植入后1~3个月行永久修复),植入Nano Tite种植体7枚(植入后1个月行永久修复)。随访观察24个月,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57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根周未见X射线透射区;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未见松动、脱落,留存率100%,成功率100%,无种植体宿主不良反应。提示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种植体有利于引导成骨细胞趋化,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背景: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常规修复方式,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种植系统众多,在临床应用效果上各有特点。 目的:观察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3i种植系统对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修复效果。 方法:95例患者植入双重酸蚀的OSSEOTITE种植体150枚(植入后1~3个月行永久修复),植入Nano Tite种植体7枚(植入后1个月行永久修复)。随访观察24个月,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157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根周未见X射线透射区;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未见松动、脱落,留存率100%,成功率100%,无种植体宿主不良反应。提示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种植体有利于引导成骨细胞趋化,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背景:种植义齿已逐渐成为牙列缺损或缺失的常规修复方式,目前国内外采用的种植系统众多,在临床应用效果上各有特点。目的:观察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3i种植系统对牙列缺损或缺失的修复效果。方法:95例患者植入双重酸蚀的OSSEOTITE种植体150枚(植入后1~3个月行永久修复),植入Nano Tite种植体7枚(植入后1个月行永久修复)。随访观察24个月,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157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种植体根周未见X射线透射区;随访期内,所有种植体均未见松动、脱落,留存率100%,成功率100%,无种植体宿主不良反应。提示经双重酸蚀或Nano Tite表面处理的种植体有利于引导成骨细胞趋化,修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即刻牙种植关闭创口时,由于顶端附着龈的缺损,常用唇侧黏骨膜瓣滑行、自体游离龈组织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法等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进行处理.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临床病例报道,缺少相关动物实验的研究证据.目的:建立即刻种植动物模型,分析唇侧黏骨膜瓣滑行、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自体游离龈组织移植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法对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全麻后拔除下颌双侧第二、四前磨牙,即刻植入BLB种植体.根据手术方式分为4组,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组.3个月后,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自体游离龈瓣移植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组行二期手术;2周后烤瓷冠修复,负荷1个月后处死动物,制作带牙周组织的硬组织磨片并进行组织形态学分析.手术前、后均测量各组的龈沟探诊深度、牙龈指数、附着龈宽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愈合良好.种植体一软组织界面可以形成和天然牙周类似的结合上皮结构.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由于破坏了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解剖结构,修复效果较差;自体游离龈瓣移植、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移植和二段式种植体一次手术法可有效关闭软组织创口,不影响周围软组织形态;所有组龈沟探诊深度术前后无明显变化,所有组负荷1个月后的牙龈指数均高于术前(P<0.05),唇侧黏骨膜瓣滑行组负荷1月后附着龈宽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01).结果表明即刻种植同期进行适当的软组织处理方法可以取得较好的种植美学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背景:传统两段式种植体修复后种植体颈部牙槽骨的吸收一直被认为是种植术后的正常反应。目的:评价下颌后牙区两段式种植体应用平台转移设计后周围骨丧失情况。方法:50例患者共植入88颗种植体,实验组植入40颗Ankylos种植体,采用平台转移设计;对照组植入48颗3i种植体,采用传统对接设计。所有种植体均为潜入式植入,肩台均平齐牙槽嵴顶水平,3个月后完成最终修复。结果与结论:所有种植体均完成骨结合。与种植体植入时相比,功能负重12个月后,实验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31±0.39)mm,对照组种植体周围骨丧失高度为(0.94±0.43)mm,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随访期内,种植体无松动、脱落,牙龈组织健康,成功率为100%。结果显示种植体功能负重12个月后,平台转移设计可以减少种植体颈部骨吸收,保持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