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CT的广泛应用,外伤后脑梗塞的病例报告逐年增多。本院在1990~1997年收治的脑外伤患者中,有11例伴发脑梗塞。1临床资料本组11例中,男9例,女2例,年龄21~60岁,平均34岁。摔伤7例,交通事故4例。闭合性颅脑外伤10例,开放性颅脑...  相似文献   
2.
目前钻孔引流术或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加血肿腔尿激酶注射广泛应用于颅内血肿的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治疗传统多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创伤大,失血多,而一些小的硬膜外血肿的保守治疗,血肿自身吸收需较长时间,往往1~2个月,而对于血肿量较小,病情稳定,GCS评分均在10分以上的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或者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加血肿腔尿激酶注射,取得良好效果,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费用。  相似文献   
3.
一、材料与方法 1.动物分组及手术:采用普通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随机分成6组。A组:对照组;B组:成瘾组(假毁损组);C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组;D组:成瘾大鼠毁损海马组;E组:成瘾大鼠毁损扣带回组;F组:成瘾大鼠毁损伏核、海马、扣带回组。成瘾大鼠每天接受皮下注射溶解于0.2ml生理盐水的盐酸可卡因15mg/kg,持续90d。正常对照组每天接受皮下注射0.2ml生理盐水,持续90d。采用江湾Ⅰ型立体定向仪,行直流电毁损,C、D、E、F组分别行不同部位的毁损,B组做假毁损,坐标的选择根据Georage Paxinos大鼠脑立体定向图谱确定。  相似文献   
4.
5.
患者,女,27岁。一年前右上臂内侧无任何诱因突发疼痛,并向远端放射,触之有一黄豆粒大之肿物,逐渐增大。右上肢于劳累、书写时间过长时均可引起疼痛。经门诊检查诊为神经纤维瘤,于1984年7月15日收住院治疗。查体:一般情况良好,于右上臂内侧中下1/3交界处可触及1×1.5×2cm大之棱形肿物,压痛(+),触之活动,质较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CT检查应用的普及,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渐被重视,迟发性颅内血肿,指在颅脑外伤后首次 CT检查并未发现明显颅内血肿,而经过一定时间后复查 CT,或手术、或尸检发现的血肿,或首次CT检查证实有血肿的其他不同部位又出现血肿,包括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内血肿.亦有人把少量出血处扩大形成血肿归为此病.迟发性颅内血肿占颅脑损伤的2.37-10%,预后较差,文献报道死亡率在25%-55%[1].早期诊治对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巨大硬膜下血肿并包膜钙化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间歇性抽搐28年,发作频繁10d入院。曾不规律口服苯妥英钠控制抽搐发作。患者2个月时有头部摔伤(约1.5米高处),无慢性病史。查体:头颅增大,左侧额颞顶部颅骨明显隆起。双侧眼底检查:视乳头轻度水肿,颜色淡。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右Barbinski征阳性。颅脑CT平扫:左侧颅内巨大等密度椭圆形占位病变,16cm  相似文献   
8.
患者郭××,女性,30岁,农民,腰部及双下肢疼痛半年,近一个月双下肢麻木,无力,病情逐渐加重,于入院前10天双下肢瘫痪,有时呈触电样放射性疼痛,大小便不畅。住院时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感觉障碍,尿潴留、大便干结。检查:一般情况尚可,血压、心、肺无异常,除T_(12)—L_1棘突有压痛外,无脊柱畸形、局部肿胀等情况。双上肢活动自如,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肌力O级,T_(12)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破裂因素及一般处理原则做一综述。方法:查阅新近公开发表的中外文献对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自然病史和一般处理进行综述。结果:颅内动脉瘤的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很高,幸存者中也有一半患者遗留有不可逆的脑损害。10mm以下的动脉瘤破裂的危险性因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可以估计出每年有0.5%~2%的破裂率,不断生长的和大于10mm的动脉瘤破裂的几率会更大。结论: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自然病史及治疗中的危险因素的数据还不完整,处理方法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0.
神经胶质瘤在颅内各类肿瘤中最为多见,国内资料统计约占颅内肿瘤44%,与国外报道类似,其发病率高,极大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加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但对恶性胶质瘤和全身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一样,治疗仍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希望分子生物学发展进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