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目的基于临床常用的手术计划系统进行脑深部刺激电极三维重建,评估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01—12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21例,基于脑深部电极三维重建技术,根据植入电极与STN的位置关系,将病例分为2组(组1:双侧电极位于STN内;组2:一侧或双侧电极均不位于STN内)。分析基于电极重建技术与标准开机程控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二者的吻合度,比较两种不同电极植入精确度对该吻合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种筛选方式的最佳触点几何中心的空间坐标的差异。结果基于重建电极与标准开机流程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吻合度达83.33%(35/42),左右两侧的吻合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的最佳触点吻合度高于组2(88.24%vs 62.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空间坐标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深部电极重建技术能够立体直观呈现颅内电极与DBS目标核团的空间位置关系,基于该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与传统开机程控方式存在较高的吻合度,该项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术后程控最佳DBS触点筛选的准确性与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ZFYVE26在肝癌细胞株及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阐明ZFYVE26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正常肝脏细胞株L-02和肝癌细胞株MHCC-LM3中ZFYVE26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ZFYVE26在7例人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L-02对比,ZFYVE26 mRNA在MHCC-LM3中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肝细胞癌中,ZFYVE26基因及其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5).结论:ZFYVE26在肝癌细胞株及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提示ZFYVE26的低表达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清醒状态下丘脑底核(STN)长期在体多通道单细胞放电记录新技术.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集束式微电极阵列记录STN单细胞放电情况.设计主要由3部分构成:(1)29号皮下注射用不锈钢管为引导管固定电极丝,并作为脑组织接地电极;(2)5根20 μm铂铱合金丝作为记录电极,1根50.8 μm不锈钢合金丝作为局部参考电极,电极尖端呈“路标手”样排列,聚乙二醇固定;(3)带有螺丝旋紧的连接器减少实验动物自由活动带来的信号伪迹.将这种电极用于6只正常清醒大鼠STN单细胞放电记录,评价术后5周内的STN单细胞放电单位的记录稳定性. 结果 术中记录到27个STN放电单位,70.4%(19/27)存活超过2d;5周内记录到9个新生放电单位.术后峰峰波幅与时间之间无显著线性相关性(r=-0.047,P=o.655);并且信噪比维持稳定,其与峰峰波幅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r=0.934,P=0.000).电极植入3周,仍有超过50%的细胞保留率.相同神经元75%波形相似系数大于0.90. 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微电极阵列在记录活动状态下STN单细胞放电时,波形特征稳定,细胞保留率理想,适用于慢性清醒状态在体STN多通道单细胞放电的电生理记录.  相似文献   
4.
<正>尽管医疗水平高度发展,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仍然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作为一种保护缺血组织的干预手段,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因其强大的潜在临床应用价值,一直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在神经创伤性疾病急诊手术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在福建省神经医学中心接受开颅手术治疗的急诊神经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神经导航辅助为导航组,常规手术为徒手组。比较2组病例的临床基本资料、神经急症类别、影像学特点、GCS评分、入住ICU及总住院时长以及GOS评分情况。 结果68例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19~71岁;导航组16例,徒手组52例。导航组病例的手术时长与平均ICU入住时长相比徒手组短,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病例术前GCS评分(9.2±4.6)略高于徒手组(7.7±3.2),并且2组间术后24 h GC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4.1 vs. 7.3±3.5,P=0.046)。2组术后3个月的GO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的病例,导航组穿刺精度优秀率为83.3%,徒手组为64.3%。 结论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创伤性疾病手术救治,对于提高颅内病灶定位及穿刺的精度、缩短手术时间,可能具有帮助,特别是对于狭小脑室穿刺及脑深部血肿的病例。尚需更多的针对性研究来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评估颅内电极重建技术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刺激术(DBS)临床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 月~2017年12月接受双侧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27例,基于本研究中颅内电极重建技术,根据植入电极与STN的位置关系,将病例分为3组(A组:双侧电极最佳DBS刺激触点均位于STN内;B组:仅一侧电极最佳刺激触点位于STN内;C组:双侧电极最佳刺激触点均不位于STN内)。统计分析3组病例在基线水平、术后6月、术后12月的Hoehn-Yahr分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3部分(UPDRS Ⅲ)分值、Schwab & England 日常活动评分(SE-ADL)、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基于重建电极与标准开机程控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刺激触点的吻合度以及触点坐标的差异,判断该项技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结果 STN-DBS术后3组病例在药物-关期的H-Y分期、UPDRS Ⅲ分值、SE-ADL分值及LEDD均不同程度改善,但在术后12月,仅有组A病例的上述分值改善仍是显著的。基于重建电极与标准开机流程两种方式筛选的最佳触点的吻合度达77.78%(42/54),二者的触点空间坐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电极重建技术有利于研究颅内电极植入位置与DBS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符合术后程控最佳DBS触点筛选的精度需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