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和探讨青年人脑出血的病因及高危因素,为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2019年收治的18~45岁青年脑出血患者相关信息,按照年龄划分为3组,根据欧洲SMASH-U脑出血分型对入选资料行病因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542例病例中,高血压病301例(...  相似文献   
2.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以风团、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皮肤病,其发病多与I型变态反应有关。自2007—2009年,笔者采用自拟消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班秃是一种骤然发生的局部性斑片状的脱发。自2000年以来,笔者运用自拟补肾生发丸治疗斑秃51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尿失禁在中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而有关本病的临床报到较少。自2002年以来,笔者应用自拟温肾固涩汤治疗中老年尿失禁,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到如下。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分析影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 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外科疾病治疗中心自2014年1月到2018年6月收治的18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发病后1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成预后良好组(0~2分)和预后不良组(3~6分),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WFNSS)分型(OR=11.017,95%CI:4.153~29.229)、脑梗死(OR=10.325,95%CI:2.060~51.740)、手术中并发症(OR=6.917,95%CI:1.493~32.052)、急性梗阻性脑积水(OR=6.685,95%CI:2.171~20.587)是患者1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显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0.768(95%CI:0.689~0.846)、入院时WFNSS分型0.741(95%CI:0.661~0.821)、脑梗死0.658(95%CI:0.571~0.746)、手术中并发症0.609(95%CI:0.520~0.698)。 结论患者入院时的WFNSS在患者预后的因素中占主要地位,脑梗死是影响预后最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的关注点应该在如何减少栓塞术后再出血、脑梗死、脑积水等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郑传华 《陕西中医》2008,29(3):283-284
目的:观察疏风宣肺,解痉止咳类中药配伍治疗小儿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拟加味止嗽散(百部、紫菀、白前、陈皮、桔梗、炙麻黄、蝉蜕、地龙、当归、太子参、甘草)治疗,并设31例为对照组,利用安茶碱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3%,对照组77.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本方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好,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人口大范围流动以及病人服药依从性较差、耐药菌株的产生,肺结核发病率逐年增高,难治性肺结核、复治病例明显增多。2008年以来,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37例 HBV_2感染的孕妇,做了36个月的母婴传播的观察,结果表明,母婴传播不是 HBV_2的主要传播途径,而长期密切接触可能更为重要。作者观察到乙肝疫苗不能阻断 HBV_2的传播,抗-HBs 不能抵抗 HBV_2的感染发生。为提高预防效果乙肝疫苗应含有 HBV_2的HBsAg。  相似文献   
10.
郑传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5):140-141
目的:明确本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和相关因素,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全市2006~2009年2961例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961例育龄妇女死亡中,随着年龄增长,死亡人数比例升高;死亡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恶性肿瘤(37.2%)、意外死亡(31.7%)、心脑血管疾病(18.3%);35岁后恶性肿瘤致死比例显著增加,40岁后心脑血管疾病致死比例显著增加。结论: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加强育龄妇女的自我保健和保护能力,30~40岁是防治的关键年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健康普查服务,普查年龄进一步前移等是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