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恢复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关节的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指导后续和早期康复.方法:采用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在本院关节外科行THR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 Nexus、AMTI检测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髋、膝、踝关节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结果:和对照组右侧下肢比较,术侧髋关节屈曲峰值力矩减小(P<0.05),膝、踝关节屈曲峰值力矩增大(P<0.05);峰值角度方面,术侧髋关节内收、内旋、外旋、后伸和膝关节内收以及踝关节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侧和健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期患者,通过同侧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力矩增加代偿患髋屈曲力矩的降低;同时为防止植入物松动和向外脱位,步行中患髋过度外旋并发踝关节过度内旋.另外,健侧下肢产生了与患侧下肢相似的运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2.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数年后步态是否能达到正常化仍存在争议。 目的:分析单侧髋关节置换后遗症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的时空参数特征,探讨患者步行能力。 方法:根据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 Nexus采集患者平地步行时下肢的步态参数,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下肢时空参数特征。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侧和健侧步速减慢,步频减小,步幅、跨步长变短,双支撑相延长,对侧足离地比增大(P < 0.05);术侧跨步时间、单步时间增大(P < 0.05);健侧足离地比增大(P < 0.05)。术侧与健侧比较,各时空参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步态对称性较好,但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步行能力差于正常人,需要系统康复训练以恢复其步行能力。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3.
小王一个月前在篮球比赛中不慎扭伤左膝关节,他当时就听到"啪"一声响,一下腿发软坐在地上,随后出现关节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 当时他没太在意,想着休息一段时间自然会恢复.半个月后,他感觉好了就继续运动,没想却常常出现打软腿的情况,不能正常发力,甚至上楼梯也使不上劲.他不敢怠慢,到附近医院检查,X光显示骨质未见异常,又拍了...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IL-1β对ATDC5成软骨分化细胞miR-455-3p表达的影响,探索miR-455-3p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方法诱导ATDC5细胞成软骨分化后,予10 ng/ml的IL-1β刺激,在刺激4、12、24、48 h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455-3p、C/EBPβ和软骨特征性标记物的表达情况;并利用抑制剂IKK-NBD阻断NF-κB通路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β作用下miR-455-3p的表达水平。结果在IL-1β作用下的ATDC5成软骨分化细胞中miR-455-3p、C/EBPβ和软骨退变标记物( MMP13、ADAMTS5)均上调,而软骨基质合成标记物( ACAN、COL2A1、SOX9)则下调,且后期更为明显;而IKK-NBD可抑制IL-1β诱导的miR-455-3p表达。结论 IL-1β可上调ATDC5成软骨分化细胞miR-455-3p的表达水平,且受NF-κB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 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 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 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对行走过程中术侧下肢步态时间距离参数的影响。方法按入组标准对2000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29例58髋进行标准骨盆正位X线片检查,测量双侧股骨偏心距,计算股骨偏心距比(femoraloffsetratio,FOR)。行三维步态分析,采集步态时间距离参数。根据FOR分组并对双侧下肢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侧FOR小于对侧为A组,共10例,手术侧单腿站立相、踏步时间及跨距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双侧下肢的步频、步速、跨步时间、踏步距离及双腿支撑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侧FOR大于对侧为B组,共19例,双侧下肢各项步态时间距离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术侧股骨偏心距不足对患者步态具有重要影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股骨偏心距有助于髋关节生物力学的恢复和术后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骨盆体位改变对模拟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利用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人工髋关节置换效果的方法,骨盆体位的非标准化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使得相互比较较为困难.目的:试图了解骨盆体位变化时,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的相应变化情况,以提高临床评价的准确性和比较研究的可比性.方法:自制系列前倾角模拟髋臼假体模型,分别代表0°,10°,20°,30°,40°前倾角.按35°,40°,45°,50°,55°外展角分别放置于6具防腐骨盆标本髋臼窝内,使骨盆标本沿冠状轴、矢状轴在±30°的范围内按5°/次分别旋转,保持X射线投照中心点始终与标准骨盆正位片投照中心点一致.摄X射线平片并进行前倾角测量.结果与结论:骨盆沿冠状轴或矢状轴每旋转1°,髋臼假体前倾角测量值变化为0.61°~0.73°,其中沿冠状轴向前旋转和沿矢状轴远离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减小趋势,沿冠状轴向后旋转和沿矢状轴接近放射源时前倾角呈增加趋势,临床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骨盆体位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可以为患者缓解疼痛、恢复步行功能,数年后步态是否能达到正常化仍存在争议。目的:分析单侧髋关节置换后遗症期患者平地步行中下肢的时空参数特征,探讨患者步行能力。 方法:根据运动重建实验室检测病例数据库资料分析的方法,选择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14例为实验组,14例相匹配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Vicon Nexus采集患者平地步行时下肢的步态参数,应用Polygon分析步态周期中下肢时空参数特征。 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侧和健侧步速减慢,步频减小,步幅、跨步长变短,双支撑相延长,对侧足离地比增大(P0.05)。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后5-10年的患者步态对称性较好,但仍没有达到正常水平,步行能力差于正常人,需要系统康复训练以恢复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2006年6月前行THA的273例患者(305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191例(206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9.3年(5-21年),临床随访内容包括SF-36量表、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及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包括骨盆正位、患髋正侧位片,判断人工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率为69.96%,SF3-6体能方面总分由术前的(30.92±3.90)分(24~39分)提高至(53.69±3.97)分(44~62分),在精神方面的总分则由术前的(45.91±5.63)分(37~56分)提高至(57.06±7.26)分(43~72分)。术前Harris评分为(46.71±10.76)分(5~68分),末次随访时为(92.83±4.88)分(56~100分)。假体的5年生存率为98.06%,10年生存率为94.17%,15年生存率为85.92%,20年生存率为81.55%。混合型假体、非骨水泥型假体的翻修率分别为2.4%、5.6%。术后并发症包括跛行(17例)、脱位(3例3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假体周围骨折(1例1髋)、无菌性松动(9例9髋)、异位骨化(6髋)和感染(0例)等。结论本组病例整体疗效满意、假体生存期长,但随访率偏低,病例数偏少,需进一步完善随访机制,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真臼范围内以及适度上移放置对患者功能和假体长期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研究的纳入标准: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使用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排除标准:失访或随访资料不全;同期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符合入选标准的26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其中失联及不能完成随访各1人,实际纳入随访24例,男5例,女19例;术时年龄36~80岁,平均(62±11)岁。左髋7例,右髋17例。其中Crowe I型10例、Ⅱ型8例、Ⅲ型6例。长期随访分别评估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并行骨盆正位、患侧股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情况,年龄、随访时间、评分以及手术相关指标分别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 结果本次随访时间平均(80±23)个月。至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平均评分由术前(43±13)分提高至(91±13)分(Z=-5.867,P=0.000),而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58±13)分降至(10± 4)分(Z =-5.957,P=0.000)。术前患肢与对侧比较平均短缩(10±5)mm,术后患肢短缩减小至(5±4)mm(Z=-4.525,P=0.000)。末次随访患者未出现影像学上髋臼和股骨假体松动及下沉。髋臼假体上移距离为3~15 mm,其中髋臼假体上移0~5 mm者8例,上移6~10 mm者7例,上移11~15 mm者9例。末次随访时,3组患者Harris评分和WOMAC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rris:Z 1=-3.366,Z 2=-5.355,Z 3=-3.524;WOMAC:Z 1=-3.602,Z 2=-3.144,Z 3=-3.373;均为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采用放置在真臼范围内或者小于15 mm的适度上移放置,患者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