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5-羟色胺转运体(serotonin transporter,SERT)敲除小鼠焦虑行为及ACTH和皮质酮分泌变化。方法将基因型为SERT+/-的雌雄小鼠交配产子,并把鉴定后子代小鼠按基因型(SERT+/+、SERT+/-、SERT-/-)分为对照组和EPM组,每组15只。利用高架十字迷宫作为应激原刺激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的焦虑行为,并测定各组小鼠的ACTH和皮质酮分泌。结果①基因型PCR成功鉴定SERT+/+、SERT+/-和SERT-/-的小鼠。②SERT+/-和SERT-/-小鼠的开臂停留时间、开臂停留时间百分比、进入开臂的次数和进入开臂的次数百分比较SERT+/+均显著降低(P<0.05,P<0.01)。③EPM刺激下,SERT+/-和SERT-/-小鼠ACTH分泌的增加显著高于SERT+/+(P<0.05),SERT-/-小鼠皮质酮分泌的增加显著高于SERT+/+(P<0.05)。结论 SERT敲除小鼠在应激条件下易产生焦虑,并且ACTH和皮质酮分泌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72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致伤组、对照组、吡格列酮治疗组,每组24只.采用改良的Feeney法制作脑创伤模型,治疗组采用吡格列酮(10 mg/kg)灌胃,假致伤组和对照组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致伤后在相应时相点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后,用干湿质量法进行脑组织含水量测定,进行HE、Nissl及TUNEL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结果 ①在伤后48 h、5 d,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为(2.12±0.58)、(1.67±0.78)]好于对照组[(2.67±0.65)、(2.25±0.62),P<0.05];②伤后24 h治疗组与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78.84±1.92)%、(79.21±2.20)%,P>0.05];③伤后48 h,治疗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38.59±1.97)%和神经细胞凋亡数(31.67±4.76)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1.25±4.01)%、(45.33±4.68),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冲洗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冲洗引流术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并探讨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神经外科诊断为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73例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神经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冲洗引流术)32例和常规组...  相似文献   
4.
邓永兵  邹胜伟 《重庆医学》2005,34(11):1651-1651
颅内动脉瘤破裂在CT上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表现为脑内血肿的罕见,约占15%.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因意识障碍而合并跌倒外伤史,且CT主要表现为脑内血肿的患者,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创伤性脑内血肿.我科今年收治此类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配体活化的核转录因子,属Ⅱ型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有α、β、γ3种亚型。PPARγ在1990年由Isseman等首次发现存在于脂肪细胞的分化调控通路中,故又称为脂激活转录因子。该受体被其配体激活后可以和特异的DNA反应元件结合,调控多种基因的转录和表达,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血糖调节、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6.
颅脑损伤患者NICU镇静处置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47例颅脑损伤患者焦虑和躁动情形下的临床处置过程,探讨适合颅脑损伤病情特点的镇静策略。方法镇静/激动(SAS)评分评判镇静效果。个体化镇静处置措施使其SAS评分稳定至2~4分。结果颅脑损伤患者镇静处置以非药物为首选;药物镇静须不得已而为之;动态定时评估镇静效果利于与脑伤恶化意识障碍区别。镇静药物宜选速效、短效药物个体化使用。结论镇静处置对于NICU的颅脑损伤患者是重要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的异同,并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对早期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集伤后1周内体温及白细胞(WBC)变化情况,分析应激反应及早期感染的特点;并对患者进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ASS),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评价ASS评分对早期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应激反应导致的体温及白细胞异常以伤后第1天最明显,以后呈下降趋势,感染者下降后会再次上升;感染组与非感染组ASS评分有显著差异(t=10.163,P=0.000),ROC曲线提示ASS评分对早期感染有预测价值(AUC=0.954),其中ASS评分>7.5分时感染可能性大。结论体温及白细胞走势对早期感染更具有指示意义,ASS评分对早期感染有预测价值,可以帮助鉴别应激反应与早期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间歇性气压治疗对颅脑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682例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有14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药物预防;173例行间歇性气压治疗(IPC)物理预防;169例行LMWH、IPC联合预防;有192例未实施LMWH、IPC预防。下肢深静脉彩超或下肢CTV诊断DVT。结果 LMWH药物预防组,DVT19例(12.83%);IPC预防组,DVT 23例(13.29%);LMWH、IPC联合预防组,DVT 14例(8.28%);未实施LMWH、IPC预防组,DVT 38例(19.80%)。LMWH、IPC联合预防组、LMWH预防组、IPC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实施LMWH、IPC预防组(P<0.05);LMWH、IPC联合预防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LMWH预防组或IPC物理预防组(P<0.05)。结论 LMWH、IPC对预防颅脑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LMWH、IPC联合预防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修正评分(adjusted score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ASS)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的评估价值.方法 对10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病例,运用CPIS评分与ASS评分系统,以住院内的存活情况、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和感染控制时间作为预后的结局终点评价指标,并以住院内的存活情况作为首要结局终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各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 死亡组CPIS评分(Z=3.44,P<0.01)和ASS评分(t=6.26,P<0.01)均明显高于存活组;生存患者ASS评分与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感染控制时间呈正相关(r分别为0.695、0.725、0.707,P<0.01),根据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CPIS评分和ASS评分,结果显示2种评分预测生存均有价值(AUC分别为0.835、0.836).结论 CPIS评分与ASS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有评估价值,可以对重型颅脑损伤继发感染进行量化评估,提高治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快速颅内压(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前应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严重H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1),单纯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2),ICP探头快速置入ICP监测+YL-1型针快速颅内血肿穿刺+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组(试验组),每组病例30例。比较3组患者开颅准备时间,各时间点ICP、GCS评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NICU)总住院时间以及6个月后的预后情况。 结果3组患者的开颅准备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ICU住院时间比较,试验组病例最短,对照组1次之,对照组2最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当天及术后1 d的IC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 d,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1 d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1个月,试验组>对照组1>对照组2。术后6个月随访,试验组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61,P=0.001)。 结论快速ICP监测联合颅内血肿穿刺在严重HICH患者术前应用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ICP,缩短NICU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且不延长开颅准备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