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8例上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的影像资料、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4例,无死亡病例,4例肿瘤SimpsonⅣ级切除病人术后行放疗。全部病人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50个月,18例恢复工作。1例SimpsonⅣ切除病人术后3a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保护好重要皮层引流静脉和功能区脑组织,是提高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在立体定向脑病变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1年10月收治的44例接受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活检的脑深部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术中冰冻病理,必要时行术中冰冻免疫组化检查。常规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判断冰冻结果的确诊率、延迟诊断率和误诊率,分析术中冰冻病理的诊断阳性率、诊断符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44例患者接受46次活检手术,有9例患者首次术中冰冻结果为阴性,其中7例调整穿刺深度再次活检后取得冰冻阳性结果。23例患者通过术中免疫组化及时判断肿瘤类别。最终44例患者(96.65%)术中冰冻结果阳性,诊断符合率91.3%(35例确诊+7例延迟诊断)。穿刺活检结果为胶质瘤27例(WHOⅠ-Ⅱ级6例,WHOⅢ-Ⅳ级21例),淋巴瘤12例,生殖细胞瘤4例,淀粉样变性1例。结论 虽然术中冰冻病理会导致手术耗时增多,但能快速判断立体定向活检标本的性质,避免了过度取材,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活检损伤,可应用在神经外科机器人引导下脑病变活检手术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的影像学特点及显微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HP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检查、手术方法及手术疗效。结果16例颅内HPC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6例患者术前被误诊为脑膜瘤,4例患者误诊为血管母细胞瘤。手术效果:肿瘤全切除者17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4例,无死亡患者。全部患者术后均行局部放疗。术后随访6~42个月,3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颅内HPC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可提高术前诊断率。根据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制定手术方案,以及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术中控制好出血,是提高颅内HPC全切除率和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脑膜瘤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表达水平与病理等级间关系;探索uPAR在恶性脑膜瘤中的功能及其机制。方法通过检测各等级脑膜瘤临床标本中uPAR和uPA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量与病理等级间关系。通过体外实验干扰uPAR表达,观察恶性脑膜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并检测细胞中侵袭相关因子MMP2、MMP9及E-cadherin的表达变化。结果临床标本中脑膜瘤病理等级越高uPAR和uPA的蛋白表达量也越高:在Ⅰ级脑膜瘤组织中均以弱阳性表达为主(uPA占73.30%,uPAR占66.66%);Ⅱ级脑膜瘤组织中均呈弱阳性(uPA占37.50%,uPAR占18.75%)、中阳性(uPA占37.50%,uPAR占43.75%)、强阳性(uPA占25.00%,uPAR占37.50%)均衡表达;Ⅲ级脑膜瘤组织中均以强阳性(uPA占66.6%,uPAR占83.33%)表达为主。干扰uPAR表达后,脑膜瘤细胞侵袭能力明显降低,细胞中侵袭相关因子MMP2、MMP9的蛋白表达也明显降低。结论 uPA-uPAR表达在脑膜瘤中,其表达量与脑膜瘤的恶性等级成正相关;uPAR对恶性脑膜瘤细胞有促侵袭功能,该功能可能通过调控MMP2和MMP9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在锁孔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锁孔手术夹闭的42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微血管多普勒超声(MD)及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ICGA)监测。结果 夹闭后,MD发现载瘤动脉血流异常7例,瘤颈夹闭不全5例;ICGA发现6例载瘤动脉及8例分支血管(A2段)狭窄,4例回返动脉不显影,经及时调整动脉瘤夹后无载瘤动脉狭窄,瘤颈夹闭完全,回返动脉显影良好。2例瘤囊未显影,切开后仍有血流,切除血栓并调整动脉瘤夹后未再出血。结论 锁孔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动脉瘤中,使用MD和ICGA监测,可提高手术疗效,减少误夹重要穿支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数字化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DSA引导下行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并有效随访的5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程、患侧、球囊形态、面部麻木程度、疼痛复发和疗效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疼痛即刻缓解率100%。随访期间9例疼痛复发,短期复发率18.0%;治愈44例,治愈率88.0%;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患者年龄、性别、患侧、病程、球囊形态与疗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面部麻木程度、疼痛复发与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皮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创、有效。术后面部麻木程度≤Ⅱ分和疼痛复发是影响临床疗效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出生后脑积水致皮质扁平样变对患者行为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为脑损伤后遗症的康复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出生后脑积水患者3例,年龄20~33岁,经CT检测示脑皮质受压变扁明显。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简明精神状态(MMS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临床交流法判断有无言语功能障碍,同时通过128层螺旋CT对3例患者脑皮质进行检查,并计算脑室大小指数。 结果 3例患者均接受过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FMA评分分别为75.5分、83分、100分;BBS评分分别为4分、24分、56分;MMSE评分分别为14分、23分、26分;MBI评分分别为40分、90分、100分。CT示3例患者脑室均明显扩大,皮质明显受压变薄,最薄处分别为0.18cm、0.22cm、0.57cm;脑室大小指数为303%、288%、192%。 结论 出生后缓慢发生的脑积水患者在自然生存环境下,运动、认知、言语功能仍然可以有良好的发育,提示大脑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可塑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臂引导下经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到2021年12月PBC治疗的49例PTN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手术时间平均(75.71±30.33)min;住院时间平均(3.78±1.12)d。术中球囊呈“梨形”43例、椭圆形5例、哑铃型1例;充盈体积0.3~1.0 ml,平均(0.59±0.16)ml。术后疼痛即刻缓解为100%。术后随访4~44个月,平均(21.18±11.60)个月;末次随访显示,治愈39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4例;治愈率79.6%,总体有效率为91.8%。随访期间9例复发,复发率为18.4%。术中球囊呈梨形病人治愈率(88.4%,38/43)明显高于术中球囊呈其他形态的病人(16.7%,1/6;P<0.05)。术后出现面部麻木病人的治愈率(88.6%,39/44)明显高于未出现面部麻木的病人(0%;P<0.05)。结论PBC治疗PTN的近期疗效显著,术中球囊呈“梨形”和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提示病人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经单侧额下-纵裂入路19例,额外侧入路13例,翼点入路9例,眶上锁孔入路5例。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5例。术后出现短暂尿崩2例,1例经眶上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人术后随访6~5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前28例视力障碍中,24例视力改善,2例加重,2例失明未恢复。肿瘤复发3例。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大小、生长方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及术中注意保护肿瘤比邻重要结构,是提高鞍结节脑膜瘤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