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1篇
神经病学   14篇
综合类   2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智能包括智力和能力。学生智能结构的判定,对正确估价学生的智能状态,教师因材施教和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均有重要作用。我们采用突出智能要求的考试方法所得到的学生成绩,对学生智能结构的综合判定进行了初步探讨,以便对智能状态作出比较正确的估价,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培养工作。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我院学完病理生理学(以下简称病生)的83级学生,共253人。二、方法首先检验我们建立的突出智能要求的考试方法(如“五级模糊综合量表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用灭活的EB病毒(EBV)和ConA诱导产生的抑制性T细胞(Ts),对EBV感染自身B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EBV抗原诱导产生的抑制性T细胞(Ts)能使EBV感染B细胞中的EBNA阳性细胞数,~3H-TdR掺入量和IgA、IgG及IgM分泌量减少;而ConA诱导产生的Ts则使EBNA阳性细胞数和~3H-TdR掺入量增加,但三种Ig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果提示前者对EBV感染B细胞的激活,增殖和分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后者的作用则相反,具有明显促进EBV感染B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1 病历摘要患者,男性,21岁,学生。因右侧肢体麻木4d,复视3d,吞咽困难伴走路不稳2d,于1997年11月5日收入院。4d前患者在活动中出现右侧肢体麻木、颈部发板,当时未在意。3d前晨起床后患者发现视物成双。即来我院门诊就诊,做颅脑CT和脑电图均未见异常,患者自行返回学校。2d...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科收治因臀部肌肉注射药物致坐骨神经麻痹、下肢瘫痪者109例。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实瘫痪与注射的药物有关。因多见于小儿,故称之为“药物性小儿麻痹症”。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刺五加(AS)和海参(SVS)酒精提取物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对EB病毒(EBV)感染B细胞早期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AS和SVS诱导细胞能分别减少EBV感染B细胞3H-TdR掺入量、EBNA阳性细胞百分率和三种1g分泌量。提示这二种诱导细胞对EBV感染B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理可能与CD4和CD8细胞被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全反式维甲酸对CNE—2Z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凋亡诱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志巍  陈南岳  刘新光  赵明伦 《癌症》1997,16(3):177-180
目的:了解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CNE-2Z细胞增殖生长及凋亡有无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细胞核染色、DNA裂解率及电泳分析。结果:(1)用ATRA诱导细胞至72h,细胞增殖抑制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加。(2)在终浓度为5×10-6mol/L诱导CNE-2Z细胞5天,可见部分细胞体积变小,核浓缩及核碎裂;DNA裂解率(44.20±6.32)明显高于对照组(15.41±5.50),差别有显著性,P<0.01;DNA琼脂糖电泳,出现不连续的典型梯状DNA条带。片段大小为200bp或其倍数。(3)在浓度为5×10-7mol/L诱导5天和5×10-6mol/L诱导4天时,均无明显细胞凋亡出现。结论:ATRA对CNE-2Z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强;ATRA可诱导CNE-2Z细胞发生凋亡,但表现出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在再发性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安发脑梗塞、再发脑梗塞及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聚集率(PLAgt)和FIB浓度。结果 初发脑梗塞、再发脑梗塞的肿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MPV和FIB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tAgt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血小板和FIB促进脑梗塞形成和再发。  相似文献   
8.
9.
10.
一、概况本病是由某种病毒引起的以损害大脑为主的脑炎.它与已知的病毒性脑炎不同,其特点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散在,无严格季节性,以青壮年多见(16—30岁),起病多不伴发热,所以有人称它为"冷性脑炎".其首发症状常是精神异常、意识丧失、抽风或偏瘫,因此,发病初期容易与精神病、脑瘤、乙脑相混淆,若不慎重,常常误诊.如果早期明确诊断及治疗,预后良好.病程长短不一,短者一周,长者一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