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管内治疗(EVT)后颅内高密度(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出血转化(HT)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EVT后即刻可见PCHD的AIS患者资料,根据有无HT将其分为HT组(n=41)及无HT组(n=38);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和CT参数,分析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预测HT的价值。结果 HT组PCHD最大密度及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均大于无HT组(P均<0.001)。以87 HU为PCHD最大密度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AIS患者EVT后HT的敏感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90.24%、71.05%及0.79;以0.94为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的最佳截断值,敏感度、特异度及AUC分别为97.56%、71.05%及0.81;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T后即刻出现的PCHD/静脉窦最大密度比值可用于预测AIS患者HT。  相似文献   
2.
用正交法对复方白花蛇舌草胶囊进行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立影响抗癌新制剂-白花蛇舌草胶囊生产工艺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最佳生产工艺。方法:以正交设计的实验方法,对组方中抗癌有效成分丹参酮进行定量分析,对其它有效物质进行收率分析。在醇提工艺中,选取L8(2^7)正交表,考察溶剂浓度、溶剂稀释倍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丹参酮含量的影响。在水煎工艺中,选取L9(3^4)正交表,考察药材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等工艺参数对产出率的影响。结果:方差分析表明,在醇提工艺中,药材浸泡时间和溶剂稀释倍数对提取丹参酮影响较大;在水煎工艺中,加水量对提取量影响显著。本文设计交互作用影响均较小。结论:最佳制备工艺为:用6倍、4倍生药量的95%乙醇将丹参回流提取两次,提取时间各为2小时和1小时,丹参药渣与其它药材合并,然后加10倍、6倍生药量的水煎煮两次,每次2小时,过滤、浓缩、醇、沉,所得醇沉液浓缩,再与丹参醇提液合并。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白花蛇舌草胶囊进行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方法:用高效液相法(HPLC)对处方中丹参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丹参酮ⅡA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对白花蛇舌草中的齐墩果酸进行薄层色谱(TLCs)鉴定。结果:用所建立的HPLC法测定三批次样品丹参酮ⅡA的含量分别为0.0364%,0.0360%,0.0373%。TLCs能够专属地鉴别白花蛇舌草内的齐墩果酸。结论:本文采用的方法灵敏、简单、专属性强。  相似文献   
4.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机体可产生有益的作用,但是过度的紫外线照射可发生光照性皮炎,或称紫外线损伤。开展对紫外线损伤发生率及其分类的研究,对于高原紫外线预防和损伤后的治疗是有一定参考意义的。为  相似文献   
5.
复方决明子冲剂对大鼠血脂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振铭  王义和 《武警医学》1999,10(8):435-437
目的 为临床治疗高血脂症提供新型中药制剂。方法 将40 只 Wistar 雄性大鼠根据大鼠的体重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 只,分别于实验后第14 天及第28 天对低、中、高剂量组血清总胆固醇( T C) 、血清甘油三酯( T G)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 C( H D L- C) 、 H D L- C/ T C 比值、动脉硬化指数( A I) 进行测定。结果 与饲以高脂饲料的阳性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第14 天及第28 天时各实验组大鼠血清 T C 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 H D L- C/ T C 比值,第14 天时低、中、高剂量组和第28 天时中、高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 A I比值在第14天时高剂量组和第28 天时中、高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 P < 005) 。本实验未见受试物对 T G 有影响。结论 认为新中药组方———复方决明子冲剂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经颅磁刺激(TMS)对脑梗死后认知障碍(VCI)的疗效以及对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影响.方法 收集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接诊50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试验观察,所选患者发病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将其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与TMS组,各25例,常规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TMS组患者在常规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进行TMS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并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CRP以及Fib值.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所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好转,治疗后TMS组患者的血浆CRP以及Fib值均低于常规组[(6.04±2.56) mg/L比(8.27±3.14)mg/L、(2.98±0.64) g/L比(3.84±0.73) g/L],TMS组的MMSE评分、BBS评分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3.01±0.65)比(4.53±0.74)、(15.35±5.21)比(24.46±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有效降低引起认知障碍的血浆CRP以及Fib值,从而改善其临床症状,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与康复质量,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相关因素及其与脑缺血耐受(brain ischemic tolerance,BIT)机制的研究。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磁共振证实的167例单侧新发孤立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 料,并排除大动脉狭窄患者。根据卒中发生后1周内动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情况将167例患者分为END阳性及END阴性两组,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与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有关的因素。 结果 167例患者中42例发生END,125例未发生EN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 旁放射冠后部是预测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而发病年龄、脑梗死 病史、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及脑白质病变与END有相关性,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分别 以有无合并糖尿病、不同病灶位置进行分层并层间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合并糖尿 病、病灶部位的不同不影响年龄、卒中史、脑白质与END阳性的关系,END与既往脑梗死病史、脑白质 病变、发病年龄存在相关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单侧孤立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早期END与病灶是否累及内囊后肢侧脑室体旁后部密切相关, 同时也与是否合并脑白质病变、既往脑梗死病史、糖尿病史、年龄等因素相关。年龄≥65岁、收缩压 高、卒中史、脑白质病变是END阳性的保护因素。缺血不耐受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END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复方决明子冲剂对大鼠血脂调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治疗高血脂症提供新型中药制剂。方法:将40只Wistar雄性大鼠根据大鼠的体重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于实验后第14天及第28天对低、中、高剂量组血清TC、血清TG、血清HDL—C、HDL—C/TC比值、AI指数进行测定。结果:与饲以高脂饲料的阳性对照组大鼠相比,实验第14天及第28天时务实验组大鼠血清TC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DL—C/TC比值,第14天时低、中、高剂量组和第28天时中、高剂量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I比值,第14天时高剂量组和第28天时中、高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本实验未见受试物对TG有影响。结论;认为新中药组方——复方决明子冲剂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发作头晕伴视物模糊半月"于2019年11月14日入院,表现为行走过程中反复出现头晕、视物模糊,每次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近两日伴有2次左上肢稍感无力症状发作.门诊头颅MRI+MRA显示:双侧大脑半球和小脑半球多发新发脑梗死;脑动脉粥样硬化(图1).  相似文献   
10.
化学消毒剂有着悠久的历史 ,与医院、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 ,医院、宾馆、饭店的标准化管理和等级评审对消毒剂的使用就愈发显得重要。消毒剂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繁殖体的药品 ,它无论在医院还是在公共场所及家庭中都被广泛使用 ,也正因其使用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耐药性、低浓度使用等。耐药性是使用药物不当 (如时间过长、药量不足 )促使细菌对药物产生抵抗力 ,以至药效降低 ,甚至完全无效。细菌对抗生素及其化学治疗剂的耐药现象是本世纪人类医学中的一个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