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眼科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ERK)信号转导途径在哮喘豚鼠初级传入神经元(C7~T5脊神经节)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白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组8只,单纯致敏组8只,哮喘组12只,地塞米松组12只,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显微图像分析,研究哮喘豚鼠C7~T5脊神经节活化的ERK免疫反应变化。结果:与生理盐水组(175.37±8.12)和单纯致敏组(173.57±5.67)相比,哮喘组豚鼠(148.53±8.56)活化ERK免疫反应在C7~T5脊神经节神经元的核中明显上调(t=20.532,t=20.201,P<0.01),其阳性细胞比率(84.50±4.02)%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19.43±3.88)%和单纯致敏组(21.20±2.05)%,地塞米松组豚鼠活化ERK免疫反应(168.18±8.17)在C7~T5脊神经节神经元的核中明显低于哮喘组(t=11.605,P<0.01)。结论:C7~T5脊神经节神经元中ERK的活化提示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过程,地塞米松抑制哮喘豚鼠C7~T5脊神经节神经元中ERK活化的表达为预防治疗哮喘及早期康复提供了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转移瘤出血性瘤卒中发生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脑转移患者共278例,其中41例出血性瘤卒中患者(卒中组),237例无出血性瘤卒中(对照组)。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或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瘤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脑转移瘤瘤卒中率为14.7%,不同来源肿瘤卒中率:黑色素瘤39.3%、肾癌15.8%、肺癌15.7%、乳腺癌3.4%。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类型、肿瘤质地、转移瘤数目、是否放疗与瘤卒中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黑色素瘤相比肺癌(P=0.015)、实性肿瘤(P=0.019)、接受放疗(P=0.040)是发生出血性瘤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实性脑转移肿瘤、接受放疗可增加脑转移瘤瘤内出血风险。转移瘤卒中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术中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按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屈光度原则验光其矫正视力分布,给青少年近视验光配镜工作和相关眼科临床工作提供视力参考。方法统计2010、2011两年间来我院视光学诊疗中心验光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年龄8~18岁,共22161人(44322只眼),依据最佳矫正视力分组:<0.8组、0.8组、1.0组、1.2组、1.5组、2.0组。结果<0.8组578只眼、0.8组1604只眼、1.0组10024只眼、1.2组18208只眼、1.5组9776只眼、2.0组4132只眼。经单变量的χ2检验,P<0.05,青少年近视最佳矫正视力分布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近视的验光配镜原则应是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屈光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在哮喘豚鼠C7~T5段脊髓后角的表达及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健康白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①生理盐水组8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0d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20d。②单纯致敏组8只,腹腔注射100g/L卵蛋白(含等量氢氧化铝凝胶)1mL,10d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20d。③哮喘组12只,腹腔注射100g/L卵蛋白(含等量氢氧化铝凝胶)1mL,10d后雾化吸入10g/L卵蛋白溶液(不含氢氧化铝凝胶),隔日1次,共20d。④地塞米松组12只,操作同哮喘组,从激发哮喘后第6天起,每天于哮喘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犤2mg/(kg·d)犦,1次/d,共5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观察哮喘豚鼠C7~T5段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参与支气管平滑肌增殖)蛋白变化。结果:40只豚鼠均进入结果分析。C7~T5段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的表达变化:生理盐水组与单纯致敏组豚鼠表达基本相近(0.113±0.009,0.116±0.007,t=1.554,P>0.05);;哮喘组豚鼠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明显上调(0.176±0.010,t=23.033,P<0.01),地塞米松组表达则明显低于哮喘组(0.128±0.009,t=17.359,P<0.01)。结论:哮喘豚鼠内脏感觉传入部位C7~T5段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呈过表达,应用地塞米松可抑制蛋白激酶C表达的增加。此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哮喘发病过程中有神经免疫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腹部常规剂量40%ASIR重建来评价两种基于模型迭代重建算法(MBIRSTND与MBIRNR40)在低辐射剂量扫描时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减低率。方法连续纳入接受腹部增强复查的患者20例,首次检查行常规剂量(NI=10)扫描并ASIR40%重建;复查时,采用低剂量扫描(NI=20),并采用MBIRSTND与MBIRNR40重建。客观测量图像噪声值(SD)和CT值,计算SNR、CNR,比较各参数之间差异;由2名医师对通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包括图像锐利度、噪声、伪影和诊断接受度,并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每例患者每次检查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和CT剂量指数(CTDIVOL),计算剂量减低率。结果对于腹部脏器,低剂量MBIRSTND(NI=20)图像与常规剂量40%ASIR(NI=10)在图像噪声(SD)、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剂量MBIRSTND、MBIRNR40重建比40%ASIR图像有更低伪影和噪声,MBIRNR40图像SNR、CNR最高,主观评价结果更佳(P0.05)。低剂量扫描的DLP值和CTDIVOL值分别为(95.56±47.17)mGy*cm和(3.04±1.48)mGy,而常规剂量ASIR40%重建的DLP值和CTDIVOL分别为(376.39±160.40)mGy*cm和(12.16±5.18)mGy,辐射剂量减低约75%。结论相比常规剂量扫描(NI=10)ASIR40%重建,低剂量扫描(NI=20)MBIRSTND、MBIRNR40重建在扫描辐射剂量降低75%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噪声,提高图像SNR及CNR。  相似文献   
6.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hypophysitis)又称自身免疫性垂体炎(autoimmunehypophysitis),是垂体有淋巴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极少见,本文报道经手术后病理诊断的淋巴性垂体炎2例,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病例报告例1女性,33岁。入院前7周无诱因突然出现持续性头痛,继之出现双眼视力减退,呈进行性加重。曾于入院前11个月分娩1男婴,产后哺乳9个月,近3个月闭经。体检:双眼视力0.8,电视野提示双眼颞侧偏盲;颅骨平片见蝶鞍扩大,鞍底变薄;磁共振成像检查见鞍内信号不均,T1WI为高信号,T2WI呈等信号;溢乳。血ACTH、LH和FSH检查,均显著…  相似文献   
7.
1 病例报告 病人女,71岁。因贲门失弛缓症于1975年行Heller肌层切除术,此后因胃酸反流引起反流性食管炎,长期服用H,受体阻滞剂。近年来,常感胸骨后烧灼痛,恶心及胆汁反流性呕吐,无反酸,体重有所减轻。2001-12改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早间口服,症状无好转,2002-01-12胃镜检查诊断:①反流性食管炎;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术中用活检钳钳夹pH试纸测得食管及胃内黏液均为碱性(因条件限制不能行食管24hpH值监测及胃液胆汁酸测定,此验仅供参考),0.3%刚果红-碳酸氢钠染色胃黏膜不变色,考虑胃酸缺乏、十二指肠液反流所致的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停抑制剂治疗,给予胃复春4粒,3次/d;消胆胺4~5g,3次/d;硫糖铝1g,3次/d;西沙比利5mg,3次/d。随访病人自觉症状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8.
益气活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影响。方法将20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予益气活血方治疗,对照组80例予猴头菌提取物、阿莫西林、甲硝唑及奥美拉唑综合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胃镜下黏膜颜色积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综合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及胃镜下黏膜颜色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临床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3%、86.7%,对照组分别为67.5%、61.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方可明显修复CAG患者受损的胃黏膜,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CAG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在哮喘豚鼠C7-T5段脊髓后角的表达及地塞米松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06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进行,健康白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4组:①生理盐水组8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10d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20d。②单纯致敏组8只,腹腔注射100g/L卵蛋白(含等量氢氧化铝凝胶)1mL,10d后雾化吸入生理盐水,隔日1次,共20d。③哮喘组12只,腹腔注射100g/L卵蛋白(含等量氢氧化铝凝胶)1mL,10d后雾化吸入10g/L卵蛋白溶液(不含氢氧化铝凝胶),隔日1次,共20d。④地塞米松组12只,操作同哮喘组,从激发哮喘后第6天起,每天于哮喘后腹腔注射地塞米松【2mg/(kg&;#183;d)】,1次/d,共5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观察哮喘豚鼠C7~T5段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参与支气管平滑肌增殖)蛋白变化。结果:40只豚鼠均进入结果分析。C7~T5段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的表达变化:生理盐水组与单纯致敏组豚鼠表达基本相近(0.113&;#177;0.009,0.116&;#177;0.007,t=1.554,P&;gt;0.05);哮喘组豚鼠表达比生理盐水组明显上调(0.176&;#177;0.010,t=23.033,P&;lt;0.01),地塞米松组表达则明显低于哮喘组(0.128&;#177;0.009,t=17.359,P&;lt;0.05)。结论:哮喘豚鼠内脏感觉传入部位C7~T5段脊髓后角蛋白激酶C呈过表达,应用地塞米松可抑制蛋白激酶C表达的增加。此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哮喘发病过程中有神经免疫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血浆促胃液素(GAS)、胃动素(MOT)的影响.[方法]将200例CAG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及对照组80例.治疗组服用益气活血方,对照组采用猴头菌提取物(谓葆),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用西药三联综合疗法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应用放射免疫法批量检测2组病例的血浆GAS、MOT水平,进行自身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GAS、MOT平均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且治疗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具有提高CAG患者血浆GAS、MOT水平,促进其胃肠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