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根据颈内动脉残端形态预估慢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塞原位开通的效果。 方法 回顾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2015年3月-2018年10月完成的连续慢性颈内动脉长节段闭 塞原位开通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一般资料、术前术中影像资料、随访资料,根据术前DSA颈内动脉 闭塞近端残端形态将患者分为有残端组(有明显锥形残端)、无残端组(无残端、线样残端、浅钝残 端),比较两组的开通技术成功率(颈内动脉正向血流恢复)、围手术期并发症(所有神经系统并发 症和严重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影像随访结果(再闭塞率)。 结果 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有残端组22例、无残端组26例。总体开通技术成功率为85.4%(41/48), 有残端组为72.7%(16/22),低于无残端组的96.2%(25/26)(P =0.022);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8.3% (4/48),有残端组为13.6%(3/22),无残端组为3.8%(1/2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21)。共 25例采取复合手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式开通,其中,有残端组11例,颈动 脉切开后所有病例管腔内以血栓为主;无残端组14例,颈动脉切开后13例(92.9%)管腔内以斑块为 主。再通成功的41例患者均进行了彩超、CTA或DSA复查,中位随访时间6(4~10)个月,再闭塞5例(5/41, 12.2%),有残端组再闭塞率[25.0%(4/16)]明显高于无残端组[4.0%(1/25)](P =0.045)。 结论 有明显锥形残端者颈内动脉闭塞起始段管腔内可能是以血栓为主,无残端、线样残端、浅 钝残端的病例管腔内可能是以斑块为主,前者开通成功率低、预期手术风险及再闭塞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术后改良下肢制动时间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五病区2019年3月1日到2019年5月20日收治的100例经股动脉行脑血管造影患者,并对其术后下肢制动时间进行改良:下肢制动4 h后去除绷带,床上活动穿刺侧下肢2 h后可下床活动。观察的主要安全性指标是下肢活动后出现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次要安全性指标有穿刺点渗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结果:所有患者活动后均未出现迟发的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其他不良事件有:1例患者卧床制动2 h后弹力绷带松开,发现穿刺侧皮下淤血,但皮软、无硬结,考虑穿刺时皮下血肿扩散,给予继续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 h后下床活动血肿无增大,24 h内超声未见假性动脉瘤;1例患者卧床制动4 h去除绷带后穿刺点少量渗血,无血肿,继续给予加压包扎4 h后下床活动,无渗血及血肿形成;1例术后常规超声发现皮下小血肿,但无肉眼可见血肿。所有患者24 h内下肢静脉超声未发现深静脉血栓。 结论:经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后下肢制动4 h,术后6 h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大宗病例的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急诊重建修复医源性颈内动脉破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3例医源性颈内动脉破裂患者临床资料。3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8~58岁,均为鼻内镜手术中损伤颈内动脉致破裂出血。 结果 2例垂体腺瘤患者、1例视神经损伤患者在分别行经鼻内镜鞍区占位切除术、视神经管减压术中发生颈内动脉损伤破裂出血。给予压迫止血后转入复合手术室,行Willis覆膜支架重建修复术。颈内动脉破口均成功修复,无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并发症发生,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可及时、安全有效地重建修复医源性颈内动脉破裂。但仍需积累更多资料评估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和颅内段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使用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单发狭窄103例患者的资料,共103处狭窄,根据狭窄部位分为椎动脉起始部组(33例)和椎动脉颅内段组(7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再狭窄率及并发症。结果①支架到位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0%的有86处,其余16处的残余狭窄率均<20%,1处因出血用弹簧圈闭塞。②有3例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占2.9%(3/103),其中1例并发脑出血,2例并发脑梗死,均为椎动脉颅内段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组并发症的发生率(0/33)与颅内段组(3/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9。③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67例,其中13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32.1%,9/28)高于颅内段组(10.3%,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④术后临床随访94例,平均9个月,无死亡病例。有8例再次发生后循环脑梗死,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组3例(3/30,10.0%),颅内段组5例(5/64,7.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pollo支架治疗椎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椎动脉颅内段组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起始部组,而椎动脉起始部组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内段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BDA)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57例VBDA患者的临床表现、DSA检查结果、CT/MRI和CTA/MRA的阳性结果。 结果57例VBDA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28例(49.1%)、以缺血性卒中发病20例(35.1%)、以颈枕部痛发病5例(8.8%)、无症状4例(7%)。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头痛(59.6%)、恶心呕吐(54.4%)、头晕(42.1%)、颈枕部痛(26.3%)等。行DSA检查55例,确诊55例;行CTA检查33例,确诊7例;行MRA检查8例,确诊1例;行高分辨MR检查4例,确诊4例。最常见的DSA、CTA、MRA表现是均为串珠征(67.3%)和鼠尾征(25.5%)。最常见的动脉瘤类型是囊状动脉瘤,其他还有梭形动脉瘤及载瘤动脉的异常增粗。 结论VBDA多以SAH发病,临床症状除SAH外多以后循环缺血或梗死为主,DSA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高分辨MR在诊断VBDA方面有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导丝留置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机械取栓术中的应用价值、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采用机械取栓治疗的1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大脑中动脉闭塞6例,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闭塞5例,椎基底动脉闭塞4例.采用导丝留置技术快速准确判断血管闭塞特征,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术治疗.结果 15例患者经导丝留置技术均成功准确判断病变血管闭塞特征.13例(87%)闭塞血管即刻再通,其中10例脑梗死溶栓后血流分级(TICI)评分达3分,5例2b分;2例因血栓负荷量大、闭塞节段长,多次取栓效果不佳,血管再通失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由术前19.2±7.0改善至术后1周6.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1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结论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血管闭塞安全有效,导丝留置技术可安全、方便快捷、准确地判断出闭塞血管特征,减少手术操作,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根据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脑血流流线的动脉瘤栓塞微导管塑形方法在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分析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使用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介入栓塞的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微导管到位成功率、稳定性及动脉瘤栓塞效果。 结果 7例患者7枚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体外模型试验微导管均能顺利到位且稳定成功;微导管头术中稳定、支撑力良好,无导管脱出等。术后即刻6枚动脉瘤完全栓塞,1枚瘤颈少量残留。术中无栓塞导管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 基于CFD模拟脑血流流线进行微导管塑形,导管塑形精准,到位成功率高,稳定、支撑力良好,大大降低了导管塑形难度,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脑血管支架植入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LISA方法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围术期及随访期间的表达,进一步了解MCP-1在支架植入术后的炎症免疫反应过程。方法筛选50例该中心给予脑血管支架植入的患者,另有30例同期住院未接受支架术治疗的同病患者为对照组。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在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用ELISA检测其相关炎性细胞因子MCP-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支架治疗患者外周血中MCP-1水平在术前分布接近(P〉0.05),在术后7 d和术后6个月明显升高(P〈0.01)。支架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经影像学检查证实发生再狭窄患者16例(32%),其血清MCP-1水平分布在术前和术后7 d与支架术后无再狭窄患者接近(P〉0.05),但术后6个月MCP-1水平显著高于后者(P〈0.01)。结论血浆MCP-1的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脑血管支架植入后引发的局部和系统的急性炎症反应,且指标随访期间高表达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支架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73例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共86条病变血管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分别应用肾动脉支架23枚,Apollo支架26枚,冠状动脉裸支架19枚,药物洗脱支架(DES)18枚。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对比不同类型支架植入术疗效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不同类型椎动脉开口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前影像显示椎动脉开口平均狭窄率为90.9%,术后即刻影像显示平均残余狭窄率为10.3%。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2%(1/86)。术后平均随访(6.2±3.1)个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改善。肾动脉枚架失访1枚,再发狭窄4枚(17%);Apollo枚架失访2枚,再发狭窄8枚(31%),1例患者术后第2日并发大面积后循环脑梗死;冠状动脉裸枚架无失访,再狭窄7枚(37%),1例患者6个月时枚架断裂;DES组失访1枚,再狭窄2枚(11%),与其他组再发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枚架治疗椎动脉狭窄安全有效。DES在降低枚架内再狭窄发生方面最优,肾动脉枚架次之,Apollo枚架和冠状动脉裸枚架再狭窄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