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及并发症,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纳入血管内介入术与显微开颅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对照试验资料,运用meta分析对纳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其OR值(95%CI)。结果:两组完全闭塞率,术后312个月预后良好率、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检验均P<0.01,有统计学差异,合并分析结果 OR值(95%CI)分别为0.32(0.22,0.48)、1.96(1.54,2.48)、1.92(1.22,3.02)、1.13(0.62,2.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组较血管内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术后312个月预后良好率、脑积水及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检验均P<0.01,有统计学差异,合并分析结果 OR值(95%CI)分别为0.32(0.22,0.48)、1.96(1.54,2.48)、1.92(1.22,3.02)、1.13(0.62,2.05)。结论:显微开颅夹闭组较血管内介入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高;术后312个月患者良好率、脑积水发生率血管内介入组较夹闭组高;两组在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考虑术后脑血管痉挛可能与疾病程度呈双向关系,根据患者临床分级进行分组研究可能更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钟阳  汪恩焕  裴士文 《安徽医药》2017,21(8):1449-1451
目的 通过总结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技术,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7月期间,在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通过术前、术后影像学评价及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预后评分,评估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 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治疗1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均为致密栓塞无复发,单纯弹簧圈栓塞动脉瘤10例,4例瘤颈残余,5例复发,出院后随访3~12个月,GOS预后评分:良好者20例,不良者3例.结论 血管内支架辅助的方法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肯定,是一种安全、合理、有效方法,但需合理选择支架的种类、大小及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囊性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手术治疗的13例囊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7例,Ⅱ级切除6例。术后病理显示均为脑膜瘤,其中上皮细胞型6例,过渡型3例,纤维型2例,血管型2例。术后随访0.5~11年,平均5.3年;1例复发;1例中残;其余11例均预后良好。结论 对于囊性脑膜瘤,在手术安全前提下,尽量全切肿瘤及囊壁,并根据术后病理,决定是否放疗,多数病人可取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8例PICA动脉瘤,均在入院48h内行血管内治疗,除2例远端PICA动脉瘤因导管超选困难而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外,其余均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术。术后脑积水严重者行侧脑室置管脑脊液引流术,出血较多者行腰椎穿刺术。结果本组8例PICA动脉瘤患者中,近端动脉瘤5例,远端动脉瘤3例。GOS预后评分:5例为5分,2例为3分,I例死亡(为术后PICA动脉严重痉挛、闭塞)。随访3~12个月,仅复发1例,为瘤颈复发。结论急诊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效果及预后良好,但需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