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4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2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采用主观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炮制工艺,探究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外观性状、水溶性浸出物、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作为评价指标,基于单因素考察结果,以煮制时间、水漂次数、蒸制时间、干燥温度为主要因素建立正交实验,通过AHP-熵权法优选黑顺片最佳炮制工艺参数。采用HPLC法对各炮制环节的附子进行含量测定,分析比较6种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变化。结果 在质量分数20%以上的胆巴溶液中浸泡能达到防腐的目的,且浸泡20d以上附子的质量相对稳定。黑顺片炮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煮制时间8min,水漂次数4次,蒸制时间3h,干燥温度60℃;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总量逐渐降低,泡胆和漂洗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煮制和蒸制过程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升高。结论 实验优化所得的黑顺片炮制工艺合理、稳定、可行,炮制过程中各环节对酯型生物碱类成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为进一步探讨黑顺片的现代炮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改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VCIND脑梗死患者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rTMS组另给予低频r TMS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及各疗程后进行MMSE、Moca、NIHSS、ADL、Hachinski、Fazekas,CHIPS及HAMD-17等量表评分。比较2组差异及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12组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3月后,rTMS组MMSE、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rTMS组Moca值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rTMS组Moca值随着疗程逐渐递增,于第三疗程明显升高(P<0.01)。4治疗3月后,rTMS组Moca各单项目中视空间与执行能力、语言及延迟记忆得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0.05)。5治疗3月后r TMS组中不伴抑郁患者Moc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高于伴抑郁患者;首次卒中Moca评分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多次卒中。结论 rTMS治疗能明显促进VCIND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MCA)及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水岭梗死(WI)类型及发病机制。方法起病48h内DWI诊断的急性分水岭梗死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MCA/ICA重度狭窄与闭塞的患者102例,其中MCA组38例,ICA组64例,有潜在心源性栓子患者除外。急性期DWI上分水岭梗死病灶分为:(1)单纯分水岭梗死病灶;(2)含分水岭梗死的多发梗死病灶。结果 ICA组单纯分水岭梗死病灶较多,其中前+内分水岭梗死的例数最多,与MCA组比较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组复合梗死病灶中,出现最多的梗死类型为穿支动脉伴分水岭梗死,与MC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CA组以穿支动脉伴皮层支梗死伴分水岭梗死最多,且与ICA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和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与闭塞所致分水岭梗死的类型有明显的不同,提示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参苓白术散在胃肠肿瘤全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0例胃肠肿瘤全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80例。参照组开展常规术后干预,研究组开展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参苓白术散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研究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缩胆囊素(CCK)、内毒素(ET)、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参苓白术散应用于胃肠肿瘤全麻术后患者中,可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水平,减少不良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患者病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阻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增加病死率。近年来随着脑卒中发病率的上升,PSD患者也日见增多,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当前,关于PSD的研究较多,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从PSD的发病机制、治疗两个方面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展望。旨在为PSD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脑卒中.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条件的受试者分为缺血性卒中合并OSAS组(合并症组)、缺血性卒中组和正常对照组,经详细询问病史、影像学检查、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评价高血压患病率以及睡前和晨起血压水平.结果 (1)合并症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患者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患病率(P=0.000,0.000)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缺血性卒中组以收缩压升高为主(P=0.000,0.002)、合并症组以舒张压升高为主(P=0.002,0.042),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的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45).(2)合并症组患者睡前和晨起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0,0.000),且晨起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缺血性卒中组(P=0.000);而缺血性卒中组仅睡前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02).(3)合并症组和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睡前(P=0.000,0.020)和晨起(P=0.000,0.004)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合并症组患者睡前(P=0.000,0.000)和晨起(P=0.000,0.000)舒张压则分别高于缺血性卒中组和对照组;仅合并症组患者睡前和晨起舒张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缺血性卒中患者以单纯收缩压升高为主要表现,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后则易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时升高,使血压昼夜节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是一种睡眠-觉醒障碍疾病,发病可能与免疫、遗传、环境、感染、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我们对猝倒型发作性睡病生物学机制的理解。该文汇总了猝倒型发作性睡病患者最新的神经影像学进展,以期阐明该病可能的神经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模式MRI检查指导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8例符合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院试验溶栓标准,CT检查阴性的新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多模式MRI检查,对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0me/kg)静脉溶栓治疗,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24 h、21 d和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评分,治疗前、治疗后21 d和90 d的Barthel指数评分,以及治疗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结果 纳入的20例患者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评分平均为(11.40±4.29)分,溶栓治疗后24 h、21 d和90 d分别降至(6.55±4.33)、(3.95±3.50)和(0.75±0.99)分,各时限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10).溶栓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为(18.75±5.45)分,治疗后21 d和90 d分别升至(60.25±33.48)分和(92.25±12.09)分,各时限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溶栓治疗后90 d,20例中改良Rankin评分0~1分者14例(70%),2~3分者6例(30%).无一例发牛症状性颅内出血和死亡.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发病超早期(<4.50 h)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0.90me/kg)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多模式MRI检查有助于筛选可能从溶栓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并可剔除存在出血转化风险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9月~201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室就诊的脑卒中患者748例,记录就诊时间和到达急诊室的方式,分析脑卒中类型、病情轻重、发病次数、职业、文化程度及首发症状对就诊时间是否有影响。结果 748例患者中,仅22.99%的患者在发病<2 h到达医院就诊,31.95%的患者在发病2~6 h到医院就诊,到达急诊室最常见的转运方式是出租车(37.97%)。脑出血、病情重、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就诊时间≤6 h比例高(P<0.05),首发症状以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以及≥3个症状的患者就诊时间短(P<0.05)。结论公众对脑卒中的识别能力低、急救意识差,院前急救系统不完善,缺乏救护人员对脑卒中救治的规范化培训,院前延误治疗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分型与脑卒中后抑郁(PSD)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58例,脑出血35例,脑梗死123例(其中PSD患者55例,非PSD患者68例)。发病2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分,并进行TOAST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结果与非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比较,PSD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部分前循环梗死PSD发生率明显升高(P=0.002,P=0.000),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2,P=0.003)。与非小动脉闭塞型、非腔隙性梗死患者比较,小动脉闭塞型、腔隙性梗死患者MMSE评分明显升高(P=0.021,P=0.038)。脑出血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大于脑梗死患者(34.3%vs 14.6%,P=0.013)。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PSD发生率较高,小动脉闭塞型和腔隙性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低、认知功能受损程度轻;部分前循环梗死患者PSD发生率较高、认知功能受损程度重。脑出血较脑梗死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