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临床及其实验研究表明,在脑动脉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和内膜损伤的基础上,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引起血液流动性降低,  相似文献   
2.
蒺藜提取物中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短期效果、适应证、并发症及解决的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09~2010-09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狭窄的病例.结果:87处狭窄,植入85例支架,58例短暂性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9例病人症状无改善.1例病人术后2h合并脑出血死亡.12例病人复查支架闭塞.结论:血管内支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人和动物的循环血液中存在一群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祖细胞,CD34抗体标记阳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分化成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形成。所以学者们又将这一部分细胞称为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在体内缺血或体外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循环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能够定向迁移到缺血或损伤部位,参  相似文献   
5.
巴曲酶对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局灶血管表面P-选择素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以ABC法显示使用巴曲酶后局灶血管表面P-选择素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使用巴曲酶可以使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血管表面第24 h和第4 d时P-选择素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巴曲酶可以降低血管表面P-选择素的表达, 对缺血脑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斑肢痛症4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斑肢痛症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阵发性血管扩张性周围自主神经疾病。现将我院2004年—2006年收治的4例红斑肢痛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病例1]女,35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疼痛,尤以双足趾足前部为著,呈灼热及针刺感,阵发性加重,夜间明显,每次持续数小时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8岁,其妻、女在家使用燃气热水器洗浴过程中一家三口先后均出现意识不清,被发现后急送医院抢救,在急诊科给予高压氧等治疗,意识清醒后转住院治疗.入院时查体:T 36.3 ℃,P 126次/min,R 20次/min,BP 150/85mmHg,意识清,左足内侧片状红斑,右小腿内侧及腘窝部多处水疱.双侧瞳孔等大,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脑缺血组织早期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微血管的建立是否有促进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CD34在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巴曲酶组和模型组的异同。结果CD34微血管阳性表达:巴酶组缺血2h再灌注后1h、3h、6h、12h、24h、48h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高峰为7d,以后降低,且各时间段的表达均高于模型组相应时间段,P<0.05。结论巴曲酶可促进大鼠局灶脑缺血后缺血组织微血管的形成和侧支动脉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提高安全性的策略。方法:影像结合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对脑供血情况综合评估,确定治疗策略。结果:术后随访发现:56例患者的62处狭窄血管恢复正常;球囊前扩或后扩时出现脉搏、血压下降13例(包括心脏停跳1例)。术后无一例和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高危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术前综合评估是作出正确治疗策略的前提,正确的治疗策略是手术安全性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82例发病时间在6~72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14 d;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和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用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1.23±5.64分 vs 20.23±5.14分,P >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9.60±2.50 vs 12.10±2.21,P=0.027)。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为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