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疗效,评估相关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视神经管不同部位骨折手术策略选择。 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58例TON后行视神经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预后的潜在影响因素。根据视神经管骨折位置的不同,选择开颅视神经减压术和经鼻内镜减压术评估不同术式对不同骨折位置患者的术后视力改善情况的影响。 结果58例TON患者均行视神经减压术,33例患者术后视力得到改善(改善组),其中9例行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24例行经鼻内镜减压术;25例患者术后视力未得到改善(未改善组),其中8例行开颅视神经管减压术,17例行经鼻内镜减压术。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前视力及视神经管是否骨折是术后视力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光感者有效率明显高于无光感者,无视神经管骨折患者术后改善率明显高于有视神经管骨折患者。35例单发视神经管骨折患者中,视神经管内下壁骨折使用经鼻内镜视神经减压有更好的预后,开颅减压则对于外上壁骨折更有益。 结论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TON总体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术前尚存光感的患者。对于视神经管骨折患者应根据骨折位置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进行视神经减压。  相似文献   
3.
新近发现的Ⅰ型(VGLUT1)和Ⅱ型(VGLUT2)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已被作为谷氨酸能神经终末的标识物,在中枢神经系统呈互补分布,显示二者可能存在功能差异。以往的研究也已经证实接受口面部浅感觉信息的三叉神经脊束核,特别是尾侧亚核(Vc)向外侧臂旁核(LPB)发出丰富的谷氨酸能投射纤维,但该投射纤维内究竟是哪一型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承担谷氨酸的转运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选用SD大鼠,综合运用顺行束路追踪[将霍乱毒素B亚单位-CTb分别注入一侧Vc、三叉神经脊束核极间亚核(Vi)、吻侧亚核(Vo)]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相结合的三重标记技术,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Vc、Vi和Vo内向LPB投射纤维内所含的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s)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将CTb分别注入大鼠一侧Vc、Vi或Vo后,在同侧的LPB内可观察到许多CTb顺行标记纤维,其中以来自Vc的标记纤维最多,Vi次之,Vo最少;(2)在LPB内可见部分CTb顺标终末同时表达VGLUT2样免疫阳性,但未见与VGLUT1样阳性终末的共存;(3)可观察到部分CTb/VGLUT2双标终末散在分布于NeuN标记的神经元的胞体周围,并与之形成密切接触。以上结果提示:大鼠口面部浅感觉、特别是伤害性信息从三叉神经脊束核向LPB传递的过程中,谷氨酸发挥着重要作用,负责其内谷氨酸转运功能的主要是VGLUT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酒精依赖患者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术后1年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变化。方法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立体定向双侧伏隔核毁损术治疗酒精依赖患者33例。术后1年应用简明36项健康状况问卷(SF-36)和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及生存质量。结果术后1年患者戒断率为87.9%(29/33)、复饮率为12.1%(4/33);患者生存质量WHOQOL—BREF评分及健康状况sF-36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沪〈0.05);术后患者主观感受的健康状况评分亦显著改善(P〈0.05)。术后2例发生嗅觉障碍,均于6月内恢复;未发生明显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术短期内对酒精依赖患者安全有效,可以作为严重酒精依赖患者在其他方法治疗均无效时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性厌食症大鼠模型伏隔核神经元的电活动并分析其局部场电位。方法实验动物分为运动诱发的厌食症(activity-based anorexia,ABA)大鼠模型组及对照组(各12只)。ABA模型的建立基础是模型大鼠不受限制的滚轮运动以及限制饮食(1h/d),通过这种限制饮食及过度活动,造成明显的体重下降,从而模拟AN的行为学特征。通过微阵列电极记录大鼠在神经性厌食症病理及正常生理状态下伏隔核神经元的局部场电位。结果电生理记录显示模型组大鼠NAc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为(6.89±2.67)Hz,对照组为(3.22±1.23)Hz。模型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放电的峰峰间期散点图在200ms以下有密集分布。模型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直方图呈逐渐衰减的正偏态分布,对照组伏隔核神经元放电峰峰间期直方图呈对称分布;回归映射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状态下数据明显较生理状态下集中。功率谱密度分析显示模型组在10~20Hz范围内出现了能量高值成分。结论神经性厌食症模型大鼠伏隔核神经元较生理状态下放电频率明显增加,峰峰间期序列发生明显变化,局部场电位模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丘脑底核(STN)与苍白球内侧部(Gpi)治疗肌张力障碍的疗效。方法 采用STN-DBS与Gpi-DBS治疗肌张力障碍患者34例,术后1、3、6、12和24个月采用Burke-Fahn-Marsden(BFM)肌张力障碍量表评估疗效。结果 3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DBS,其中4例未获得缓解和1例因术后感染行二次手术取出刺激装置。29例患者二期手术开机后随访1~2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21例原发性患者疗效较好,术后BFM运动评分及残疾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继发性患者行DBS术后上述两项评分有所下降,但较术前比较改善不明显。结论 STN-DBS与Gpi-DBS对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疗效明显,对继发性患者疗效差。两个靶点刺激均可使肌张力障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患者STN-DBS比GPi-DBS术后较早期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氯丙嗪对正常成年大鼠自由活动状态下皮层HVSs节律以及面部抽搐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技术结合视频录像,对可自由活动的正常大鼠进行皮层脑电和面部肌电长程记录,观察大鼠腹腔注射氯丙嗪后皮层HVSs节律个数、持续时间以及HVSs出现期间面部活动及肌电的变化.结果 大鼠清醒静止状态下自发出现HVSs节律,面部偶发抽搐,腹腔注射低剂量氯丙嗪(1.5 mg/kg)和高剂量氯丙嗪(3.0 mg/kg)后均使HVSs节律个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大鼠面部肌肉节律性活动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结论 氯丙嗪能增强生理状态下出现的HVSs节律及面部抽搐,提示抗精神病药物锥体外系副作用可能与HVSs节律有关,而多巴胺受体可能参与大鼠皮层HVSs节律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可以表达针对2型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VGLUT2)shRNA的慢病毒载体,特异性下调中枢神经系统内VGLUT2的表达,从而为研究VGLUT1和VGLUT2的功能差异提供有力的工具。方法:首先在体外合成四对互补并靶向作用于编码大鼠VGLUT2序列四个位点的特异性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序列和一个阴性对照的寡核苷酸,克隆到pGCSIL-GFP质粒(经Age I和EcoRI双酶切)载体内,经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将该质粒与辅助质粒pHelper1.0以及pHelper2.0共转染T293细胞,包装得到病毒颗粒。各组病毒载体转染原代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元后,运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GCSIL-GFP质粒克隆得到的VGLUT2 shRNA序列正确,包装得到的病毒可以有效转染原代培养的皮层神经元,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VGLUT2 shRNA-1与VGLUT2 shRNA-2病毒组的VGLUT2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空白组的63.9±5.82%,73.8±3.18%;VGLUT2 shRNA-3与VGLUT2 shRNA-4病毒组的VGLUT2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空白组的39.1±1.99%,35.1±1.72%;VGLUT2shRNA-1与VGLUT2 shRNA-2病毒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VGLUT2 shRNA-3与VGLUT2 shRNA-4病毒组与VGLUT2 shRNA-1和VGLUT2 shRNA-2病毒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VGLUT2 shRNA-3与VGLUT2 shRNA-4组病毒能较为高效的下调培养的皮层神经元VGLUT2的表达,下调效率超过60%。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出表达针对大鼠VGLUT2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并可有效下调VGLUT2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VGLUT2的功能及其与VGLUT1之间的功能差异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伏隔核损毁术与伏隔核加其他靶点联合损毁术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长期疗效。方法从我国7个医疗中心接受过双侧伏隔核毁损术(单靶点)与双侧伏隔核加其他靶点联合毁损术(多靶点)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两组病人中分别随机抽取75名病人,术后第5年回顾性随访研究,比较两组的复吸率和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单靶点组和多靶点组各有62例和60例病人接受并按计划完成随访。两组间复吸率和非特异性副反应的病人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8,P=0.780)。多靶点组特异性副反应的比例与严重程度均高于单靶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8)。结论与立体定向伏隔核单靶点损毁术相比,伏隔核加其他靶点联合损毁术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的复吸率未降低,但特异性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旋转刺激与运动病发生的关系,本研究利用一种复杂的围绕两轴旋转的加速度刺激器刺激大鼠后,观察大鼠全脑内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动物被随机地分成四组,即正常对照组、两轴旋转刺激组、双侧迷路毁损组以及双侧迷路毁损后接受旋转刺激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全脑不同核团内Fo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和双侧迷路毁损组大鼠的脑内均未检测到Fos样免疫阳性产物;(2)两轴旋转刺激组的大鼠在给予复杂的围绕两轴旋转的加速度刺激后,在大鼠脑和脑干的多个核团内均可检测到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其阳性产物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其中在脑干内的前庭复合体的不同亚核(包括前庭内侧核、前庭上核和前庭下核),孤束核、蓝斑核、臂旁内侧核、臂旁外侧核,间脑的室旁核以及边缘系统的杏仁核等内均可观察到密集分布的Fos样免疫阳性神经元;(3)双侧迷路毁损组大鼠在接受复杂的围绕两轴旋转刺激后,在上述相应核团内均难以检测到Fos蛋白的表达。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两轴旋转刺激可以有效地激活前庭神经元,而大鼠在接受前庭刺激后,脑和脑干的许多核团内大量的神经元可能通过与前庭核复合体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也被激活,这些被激活的神经元可能与运动病发生的复杂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