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中层厚度(IMT)与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6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DM+CI)及101例单纯糖尿病(DM)患者的颈动脉IMT,对两组间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DM+CI组的年龄、高血压病比率、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比单纯DM组明显升高,DM+CI组的平均IMT比单纯DM组明显增厚,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厚CI发生危险性增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是DM+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高血压、高甘油三酯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12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前后血清hs-CRP的浓度及经彩色多普勒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血流参数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60例作对照组.结果 6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经辛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血清hs-CRP的测定值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并降低双侧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面积缩小,改善颈动脉血流参数,12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为明显,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抗炎等机制对防治脑梗死早期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与脑血流影响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择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 2组 ,通心络胶囊加常规药物治疗组 (治疗组 ) 4 5例 ,常规药物治疗组 (对照组 ) 4 5例。观察 2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血流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6 .7%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73.3% (P <0 .0 5 )。治疗后 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 ,但治疗组 (8.4 2± 2 .2 8)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 (12 .4 5± 2 .6 4 )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 .0 1) ;治疗后 2组脑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明显改善 (P <0 .0 1) ,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改善脑血流量 ,且用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柳  莫亚杰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498-1500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DM)及合并脑梗死(DM+CI)的关系及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经CT和(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50例,2型糖尿病非脑梗死患者S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其hs—CRP水平以及多项临床及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hs—CRP在健康对照组[(0.73±0.46)mg/L]、DM组[(2.26±1.38)mg/L]及DM+CI组[(3.82±2.67)mg/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s-CRP与甘油三酯(TG)正相关(r=0.298,P〈0.05),以hs—CRP为应变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TG、病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DM患者CRP水平增加,合并CI的患者更明显,并与TG及病程有关,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CRP在DM发展为CI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摇头丸”是目前继海络因及可卡因等之后的一种新型毒品,据90年代以来联合国有关统计,其滥用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在某些国家其滥用总量等于或超过海洛因与可卡因两者相加之和。甲基苯丙胺是“摇头丸”主要成分。本研究对10例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系统观察、治疗、随访,对急性甲基苯丙胺中毒的症状、体征、多系统损害、戒断症状以及治疗有了更进步的了解,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病人及100例对照组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8%)明显高于对照组(56.0%),梗死组不稳定斑块(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与18.3%);梗死侧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分别为63个(52.1%)与11个(18.6%)(P〈0.05)。脑梗死组〉75%的管腔狭窄数为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