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随着科技的发展使档案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的发明使档案的载体演变为各种的形式,因此也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将是档案发展的发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冠状窦血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房颤的机制,早期预警诊断和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15例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各5例,选择健康体检者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导管射频消融术前和术中分别取外周血和冠状窦血,使用miRNA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Volcano Plot法获得差异表达miRNA,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结果房颤组自身冠状窦血与外周血比较,有14个miRNA表达差异显著,其中6个表达上调:miR-1266、miR-4279、miR-4787-5p、miR-4666a-3p、kshv-miR-K12-6-3p、miR-3150a-5p;8个表达下调:miR-892a、miR-3149、miR-3171、miR-3664-5p、miR-3591-3p、miR-4423-5p、miR-4473、miR-574-3p。miR-1266在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患者均明显升高,而miR-3171则显著降低。房颤组冠状窦血和外周血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iRNA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房颤患者冠状窦血更能反映心脏miRNA的代谢与调控状况;外周血miR-3171、miR-892a、miR-3149在房颤发生早期出现,且持续差异表达,有可能成为房颤诊断的标记物;miR-1266、miR-4279、miR-4666a-3p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治疗的干预靶点。  相似文献   
3.
1988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245例室性早搏患者中,发生RonT现象18例,占7.3%,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主要表现是:常突然发作、高度气急、呼吸浅速、端坐呼吸、咳嗽、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面色灰白,口唇及肢端发钳、大汗、烦躁不安、心悸、乏力等。体征包括双肺广泛水泡音和/或哮呜音,心率增快,心尖区奔马律及收缩期杂音,心界向左扩大,可有心律失常和交替脉,不同心脏病尚有相应体征和症状。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是一种严重的重症,必须分秒必争进行抢救,以免危及病人生命。其具体急救措施包括非特异性治疗;查出肺水肿的诱因并加以治疗;识别及治疗肺水肿的基础心脏病变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加强对疾控机构档案工作的管理,不仅是提高单位整体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快构建高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必然趋势。多年来,各级疾控机构在向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进程中,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内侧额叶前皮质γ-氨基丁酸Aα1亚型(GABAAα1)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Wistar大鼠9只,体重200~21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3):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P组).P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组只暴露坐骨神经,而不结扎.于术前1 d和术后1、4、7、10、14 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内侧额叶前皮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GABAAα1受体的表达.结果 与C组和S组比较,P组术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Aα1受体表达上调(P<0.01);C组和S组间机械痛阈、热痛阈和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Aα1受体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侧额叶前皮质GABAAα1受体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与维持.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GABAAα1, receptors in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in a rat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 Methods Nine male Wistar rats weighing 200-210 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 n = 3 each): control group (group C) , sham operation group (group S) and neuropathic pain group (group P). Neuropathic pain was induced by 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 The right sciatic nerve was exposed and 4 loose ligatures were placed on the sciatic nerve at 1 mm intervals with 3-0 chromic catgut. In group S, the right sciatic nerve was exposed but not ligated. Th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was measured at 1 d before and 1,4,7, 10 and 14 d after operation. The animals were then sacrificed and the mPFC was removed. The expression of GABAAα1, receptors in mPFC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 Results Compared with C and S groups,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GABAAα1, receptors was up-regulated in group P ( P < 0.01)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in the thermal and 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 and expression of GABAAα1 receptors between C and S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Up-regulation of GABAAα1 receptor expression in mPFC may be involv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neuropathic pain in rats.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脓毒症合并感染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XDR)革兰阴性菌的患者使用多黏菌素B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30例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抗感染治疗合并XDR脓毒症的数据.记录患者临床特征,细菌感染的部位、种类,使用多黏菌素B...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实体器官移植术后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器官移植种类、器官移植至本次心脏外科手术时间、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围术期并发症、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对存活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共纳入14例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其中12例(85.7%)为肾移植,1例(7.1%)为肝移植,1例(7.1%)为心脏移植。患者平均年龄(57.5±6.0)岁,移植至本次心脏外科手术平均时间(11.4±5.5)年。平均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3.6±4.3)天,平均住医院时间(18.4±8.4)天。围术期并发症包括急性肾损伤2例(14.3%),其中1例(7.1%)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新发心房颤动1例(7.1%);术后感染3例(21.4%),均为肺部感染。30 d内死亡患者2例(14.3%)。存活患者随访3~124个月,平均(38.7±40.3)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均未出现再住院治疗。 结论实体器官移植患者接受心脏外科手术具有良好的短期及长期预后。然而,围术期的感染风险、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仍需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18~45岁青年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0例中,缺血性卒中132例(73.3%),出血性卒中48例(26.7%);平均年龄(38.8±6.4)岁,男女比例13︰5。起病症状多为单侧肢体无力、言语含糊、头痛、呕吐;病因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76例,心源性栓塞17例,高血压17例,动脉瘤13例等,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基底节区为好发部位;治愈率高,病死率较低。结论青年脑卒中以30~45岁男性多见,好发部位为基底节区,主要危险因素是吸烟、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最多见,其次为心脏疾病、颅内动脉瘤,一般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左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常由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如感染、毒素或儿茶酚胺过量)引发。分子遗传检测可以发现有遗传性DCM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表观遗传和标记表型分期可以帮助发现需要干预治疗的高风险患者。表型分期包括临床和影像特征结合、转录组、更高层次的蛋白质组与代谢组的相互作用和流行病学资料。这些原理可以应用于DCM患者其他家族成员的基因检测和临床表型确定,使人们可以针对有相似危险因素的患者设计特异的干预方案,以改变DCM的自然进程,防止并发症[如心力衰竭(HF)/心律失常]的出现。本文综述了从DCM到HF的病因通路、遗传标志物和蛋白标志物的整合管理,也可为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基因和表型信息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