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十二指肠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2004年3月~2005年2月,使用GE Signa 1.5T MR扫描仪,对因上腹痛或伴有黄疸的患者行MRCP检查,采用薄层(3mm层厚,零间隔)及厚层(50mm层厚)成像,在观察胰胆管的同时,着重观察十二指肠及其周围结构,以期发现憩室或其他病变。结果共发现6例十二指肠憩室,男1例,女5例;年龄53~74岁,平均65岁。所有憩室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与胰头之间。6例中2例显示胆总管下段受压绕行,伴有胆总管及胰管的不同程度扩张,2例合并胆总管下端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下段炎性狭窄,另1例较大憩室因压迫胰头区而致胰胆管扩张。所有病例均经十二指肠镜检查证实。在MRCP图像上,十二指肠憩室表现为一端连于十二指肠,另一端为游离的盲袋样结构,其形态及信号均类似于十二指肠。3例憩室内可见散在气泡影或气一液平面,以横轴位T2WI显示较佳。1例较大憩室呈盘曲状,轴位像上呈多囊样改变,增强扫描囊壁与十二指肠壁呈同等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结论MRCP对发现十二指肠憩室较为敏感,也非常准确,并能显示某些并发症;缺点是难以显示黏膜溃疡及一般炎症;但由于其为无创性检查,简便易行,患者无痛苦,故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77岁。 6年前曾诊断前列腺肥大。近日出现尿急、尿频、尿痛 ,1d前因肉眼血尿住院治疗。体检 :腹平软 ,肝、脾未触及。膀胱区压痛明显。双下肢有凹陷性水肿。尿实验室检查 :pH5 5 ,糖 ( ) ,亚硝酸盐 ( ) ,红细胞( ) ,白细胞 ( ) ,酮体(- )。临床以高血压、糖尿病、膀胱炎行对症治疗。 1周后膀胱区压痛减轻 ,尿急、尿痛缓解 ,但时常出现肉眼血尿 ,似洗肉水 ,内夹杂片絮状灰白色物质。影像检查 :超声肝、脾、肾正常 ,下腹部因大量气体干扰膀胱显示不清。CT扫描 ,膀胱充盈良好 ,内见气液平面 ,尿液内有不规则…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肝肿瘤性病变血供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肝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肝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资料齐全者66例,采用CT电影技术对肿瘤中心层面进行四层同层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供血分数(HAF)、对比剂到达时间(IRF TO).结果三组样本资料的HBF、HBV、MTT、HAF均数差别各组间具有高度统计意义.恶性肿瘤组、血管瘤组HBF、HAF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而恶性肿瘤组与血管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恶性肿瘤组HBV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组,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间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恶性肿瘤组较正常肝组织组MTT明显缩短,血管瘤组和正常肝组织组及恶性肿瘤组和血管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CT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可定量评价正常和病理肝组织血流状态、血管通透性和肝动脉供血比例;HBF、HAF对鉴别正常肝实质或病理肝组织具有显著意义;仅根据灌注参数和函数图,尚不能鉴别肝恶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抑或炎性假瘤.  相似文献   
4.
跟腱损伤的超声学检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近年来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应用具有10-15MHz高频探头的超声设备,显示跟腱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已成为可能。综述了超声学评价跟腱损伤的现状和作用,讨论了跟腱损伤的病因、病理、声像图表现及检查技巧。由于超声学检查廉价、无创、快速、准确,目前已经成为检查跟腱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archiafava-Bignami病(MBD)的临床及影像学改变.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7例MBD患者的临床和CT、MRI资料,包括病灶形态、分布、信号或密度改变等影像学特征: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2例仅行CT检查,1例仅行MRJ检查.结果 本组患者急性型5例,均表现为胼胝体肿胀及长T1、长T2信号改变,均有双侧脑室周围白质、额叶皮层下白质对称性累及:慢性型2例,胼胝体明显萎缩变薄,并呈长T1、长T2信号及FLAIR像点片状或线样低信号灶.5例患者DWI显示病灶区信号明显增高并有2例出现弥散受限改变.结论 MBD具有特征性MRJ表现,其影像学改变可能反映其临床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 6例双侧丘脑急性梗死的回顾性分析 ,强调进一步认识此病的重要性。方法 :分析双侧丘脑急性梗死的临床及脑CT表现 ,归纳此病的共同特征 ,并结合文献复习 ,探讨此病的病理机制及鉴别诊断。结果 :双侧丘脑急性梗死在临床上以突发意识不清为特征 ,可伴有言语不清、肢体活动不灵等。在脑CT表现上主要为双侧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 ,短期内复查可能发现病变范围的扩大。结论 :双侧丘脑急性梗死的脑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但须与中毒性脑病、病毒性脑炎等鉴别。密切结合临床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与SPECT对脊柱良恶性病变,特别是骨转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同一时间段(1个月)内先后接受MRI及SPECT检查的脊柱转移病例33例、良性病变16例进行对比分析。其中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经临床及随访证实。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在MRI表现上,脊柱恶性病变常可见到椎体附件受累、受累椎体的膨胀性改变及合并椎旁软组织肿块;而良性感染性病变则可见到伴随的椎旁脓肿或蜂窝织炎样改变以及椎间盘的广泛受累。在与SPECT的对照方面,MRI在发现脊柱病灶及对病灶的定性上均优于SPECT。结论脊柱转移的MRI表现较具特征性。MRI对脊柱转移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率均优于SPECT,但由于后者在一次成像中可显示全身骨骼的代谢情况,便于整体评价全身骨病变,因此在骨转移的筛查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2岁,双下肢无力并骶尾部不适1个月余,左下肢无力明显,行走时尚可,间断性发作,夜间明显,寒冷时加重.骶尾部不适,久坐后明显,活动后绥解.当地医院腰椎X线平片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CT灌注成像的原理、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1979年,正值亨氏(Hounsfield)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CT机8年之际,Axel率先倡导从动态增强CT资料中了解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开创了功能性CT成像的先河。但是,由于该技术需要快速采集、处理图像,CT灌注检查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直限于电子枪CT对肾脏和心肌血流的研究。l990年单层面螺旋CT (SSCT)问世后,人们可以用SSCT进行灌注检查。  相似文献   
10.
气管性支气管近期文献屡见报道,多是对婴幼儿的CT诊断,偶见成人个案。笔者收集4例成人气管性支气管作回顾性分析,以增加对本病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其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