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multiple lacunar infarction,MLI)对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发展为痴呆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从门诊和住院患者中筛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通过MRI和CT扫描,确定这些患者有否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随访,用Kapaln-Meier生存分析法评定MLI对MCI发展为痴呆的相关关系.结果 经临床和神经心理学评估,有120例MCI患者入选,其中43例(35.8%)经影像学诊断为伴有MLI,77例(64.1%)不伴MLI.经6~24个月随访,伴有MLI的患者有27(62.8%)例进展为痴呆,不伴MLI的患者有15例(19.4%)进展为痴呆.随访期内伴有MLI的MCI患者进展为痴呆的比例显著高于不伴MLI的患者(P<0.05).结论 伴有MLI的MCI患者更容易进展为痴呆.这类MCI患者必须尽早进行干预,去除可控危险因素,预防痴呆发生.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及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性.方法 1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做颈部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其相关检查,另设7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186例患者中总共有161例检出斑块(占86.55%),对照组70名检出斑块12名(占17.14%).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龄、糖尿病史、高血脂史和吸烟史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不论是颈动脉还是下肢动脉,其粥样硬化斑块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高度危险性,应高度重视.高龄、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在急性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56例急性期及86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110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及85名健康者外周血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 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恢复期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P〈0.01);恢复期脑梗死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又较健康对照组高(P〈0.01);恢复期脑梗死患者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溶血磷脂酸及纤维蛋白原增高不仅是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反应表现,而且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已有增高,它们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季芳  王娅  李蕾  祁小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1):1533-1534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LAS)与不同脑血管病及血脂的关系.方法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脑梗死(CI)组、腔隙性脑梗死(LI)组共402例,分析3组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构成、年龄、性别以及LAS斑块性质与部位、血脂的关系.结果 3组ICVD患者下肢动脉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2,P<0.05).CI组下肢动脉超声检出的LAS较TIA组高(χ2=5.62,P<0.05).3组ICVD患者LAS检出率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0.784,P=0.012).LI组、CI组与年龄的关系较TIA组更为密切(χ2=5.34,P<0.05).下肢动脉分叉处(BIF)斑块总数及硬斑数明显高于其他位置(χ2=5.45,P<0.05).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水平升高比例高于无斑块患者,(χ2=14.67,P<0.01).结论 CI组LAS检出率高于TIA组.ICVD患者LAS检出率有年龄特征性.ICVD患者LAS斑块以硬斑为主,BIF是斑块高发部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血脂升高比例高于无斑块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0 mg/d或40 mg/d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 mg/d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40 mg/d组(60例).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40 mg/d组下肢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软斑及混合斑数量减少,下肢动脉IMT及hs-CRP减少,与阿托伐他汀10 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C、LDL-C、ApoB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降低下肢动脉IMT、缩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