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院于2001年3月至2006年8月,采用低分子肝素钙配伍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共18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180例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无使用抗凝血药物的禁忌证。180例病人发病时间在96h以内  相似文献   
2.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诊断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并排除其他梗阻原因而获得.本文对我院2002年5月至2008年5月间腹部手术后发生的87例肠梗阻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6岁,因发现巩膜、皮肤黄染进行性加重,并感腹部隐痛1个月,于2007年8月17日入住我院.检查: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部查体未见异常.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胆总管内径1.10 cm,左叶胆管内径0.80 cm,右叶胆管内径0.98 cm.ERCP提示:十二指肠乳头部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4.
陶应田  王成宏 《安徽医药》2009,13(11):1371-1372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及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2年5月到2008年5月六年期间阑尾手术后发生的36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患者经过保守治疗获得治愈,2例手术治疗,本组无死亡病人。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保守治疗,其中绝大多数经过保守治疗可以治愈,手术应相当慎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清可溶性CD2(6sCD26)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59例结直肠癌患者、51例结直肠良性疾病患者和41例健康对照患者的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sCD26浓度。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法评价血清sCD26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对结直肠癌的关系是否独立于癌胚抗原(CEA)。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2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和结直肠良性疾病组患者增高(P<0.01),但sCD26在Dukes不同分期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sCD26诊断结直肠癌的曲线下面积为0.72〔95%可信区间(CI)为0.63~0.82,P<0.01〕,最佳诊断界值为526μg/L。sCD26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59(95%CI为0.48~0.72)和0.80(95%CI为0.67~0.90)。在包含了CEA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sCD26阳性(≥526μg/L)的优势比为5.17(95%CI为1.72~15.53,P<0.01)。DukesA期结直肠癌患者sCD26较CEA具有更高的阳性率(P=0.03),但Dukes B、C和D期结直肠癌患者sCD26的阳性率均低于CEA(P<0.05)。结论sCD26对结直肠癌具有较高且独立于CEA的诊断价值。与CEA相比,sCD26更具有成为结直肠癌早期标志物的潜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CHOP/GADD15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82例结肠癌患者的结肠癌组织与相应的癌旁正常结肠组织(距癌组织>5 cm)制作蜡块后构建组织芯片,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关系。结果: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结果均显示,结肠癌组织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癌旁正常结肠组织(P<0.05);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结肠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无关(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CHOP/GADD153蛋白的表达增高,并与结肠癌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内质网应激可能参与了肿瘤分化的调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测定146例胆囊胆汁CEA含量,分析胆汁CEA与胆囊结石等因素间关系。方法 术中抽取胆囊胆汁,测定CEA含量,并分成三组:正常组〈5μg/L,可颖增高组5-10μg/L,增高组〉10μg/L。将各组相相应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胆汁CEA增高组与正常组之间在胆囊结石病史长短、胆囊膜不典型增生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年龄、细菌生长、结石大小称我少方面无显著差。结论 结石长期刺激,损伤胆囊粘膜,引起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2年9月间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早期并发症9例(30.0%),包括腹腔内出血2例(6.7%),胰瘘5例(16.7%),胆瘘2例(6.7%),腹腔内感染1例(3.3%),围手术期死亡1例(3.3%)。统计学分析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1 mmol/L,血清白蛋白水平<35 g/L,术中失血量≥600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出血、胰瘘、胆瘘和腹腔内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的早期并发症,围手术期恰当的处理,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积极的处理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