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脊髓血管病在MRI、320-CTA及DSA中的特点,探讨三者在脊髓血管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脊髓血管病患者影像学资料,34例均行DSA检查,33例行MRI检查,14例行320-CTA检查;同时行MRI及DSA检查31例,同时行320-CTA及DSA检查13例,同时行MRI、320-CTA及DSA检查13例。结果 DSA检查确诊为硬脊膜动静脉瘘20例,髓内动静脉畸形7例,髓周动静脉瘘3例,双侧甲状颈干发育异常1例,3例阴性。30例MRI检查考虑脊髓血管病,28例经DSA检查得到证实,2例DSA检查为阴性;1例MRI诊断为颈6~7椎体水平脊髓血管畸形,DSA检查诊断双侧甲状颈干发育异常;MRI诊断符合率为90.3%(28/31)。10例320-CTA检查诊断为脊髓血管病,其中8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2例为髓内动静脉畸形;7例硬脊膜动静脉瘘及1例髓内动静脉畸形的320-CTA诊断与DSA诊断结果一致;3例320-CTA阴性结果与DSA一致;1例320-CTA考虑后颅窝延髓前及颈1~6水平硬脊膜动静脉瘘,但DSA检查为阴性;1例320-CTA考虑髓内动静脉畸形,DSA诊断为动静脉瘘;320-CTA诊断符合率为84.6%(11/13)。结论 MRI适用于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筛查;320-CTA可以无创、快速、全面地显示脊髓血管病,为DSA检查进一步提供目标,缩短DSA诊疗时间,降低漏诊率,同时可以明确病灶在椎管内的具体位置,指导手术;DSA是诊断脊髓血管病的金标准,是进一步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构建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研究两种齿状突切除术对颅颈交界区(craniocervical junction,CCJ)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Oc-C2的正常上颈椎实体模型,然后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常规齿状突切除模型及保留C1前弓的微创齿状突切除模型,进而在有限元软件ABAQUS v6.9.1.中分析各种模型的生物力学差异,从而得出齿状突切除术中保留C1前弓的生物力学优势。结果常规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较Oc-C1显著,各向活动度增加分别为前屈23%、后伸97%、侧弯231%、轴向旋转349%;对Oc-C1的稳定性同样有明显影响,其中Oc-C1后伸活动度影响最大,增加达196%。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明显缩减C1-C2轴向旋转活动度的增加,实验中仅出现轻度代偿性的活动度减少;而其他方向活动度仍有异常的增加(Oc-C1后伸活动度增加167%、C1-C2侧弯活动度增加181%)。结论齿状突切除术对C1-C2的活动度影响显著,但对Oc-C1的活动度同样有明显影响。保留C1前弓的齿状突切除术可保护脊柱轴向旋转的活动度,但仍存在脊柱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们把ABC 引入酶免疫斑点试验(DotImmunobinding Techique 简称DIBT)中建立ABC-DIBT 法,用以检测人体中甲型肝炎早期IgM抗体,并获得满意结果.一、材料1.酯化生物素(BNHS),亲合素-生物素-辣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构建含有枕骨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为颈椎及颅颈交界区疾病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力学模型。方法 基于健康男性志愿者的枕颈部薄层CT构建模型,将CT的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构建三维点云模型,进而导入Geomagic Studio软件构建全颈椎曲面模型,并在Hypermesh软件中进行实体网格划分、材料赋值等步骤构建枕骨~T1的全颈椎实体模型,最后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有效性验证。结果 构建的带有枕骨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同真实脊柱解剖学形态一致,材料属性正确,且各节段活动度在既往文献标准差范围以内,通过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带有枕骨的全颈椎有限元模型符合脊柱生物力学研究所要求的解剖学一致和生物力学相似,可用于颅颈交界区及颈椎的生物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高风险地区开展神经外科限期手术的感染防控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COVID-19疫情期间手术治疗的5例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的救治经验,主要包括门急诊筛查、围手术期防护及术后处理等。结果 5例在做好感染防控措施基础上手术,术后未发生感染的院内播散。结论 COVID-19高风险地区开展神经外科限期手术,首先,要全面评估病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必须手术的病人,务必做好感染防控措施,以免导致病毒院内播散等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复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10~2015年收治的48例多次手术复发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病理结果中,11例(22.9%)病理结果在第二次手术后发生恶性进展,WHO分级有所提高。结论 复发胶质瘤存在病理结果恶性进展的情况,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该方向深入研究有助于改善复发胶质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继发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例遗传性FⅦ缺陷症继发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多学科协作制定围手术期风险预案,熟悉特殊药物注射用重组人凝血因子的使用方法、复查时间、手术时机,严密观察血肿引流及切口渗血情况。结果 血肿引流效果满意,术后未发生并发症,痊愈出院。结论 遗传性FⅦ缺陷症继发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围手术期制订好预防出血的措施,让病人安全度过手术关,钻孔引流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替莫唑胺(TMZ)治疗人脑胶质瘤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用ATRA、TMZ或两药联合分别作用于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细胞,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的细胞迁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阳性率。结果ATRA、TMZ均能抑制U251细胞的迁移,联合用药时迁移抑制更明显。对照组、ATRA组、TMZ组及联合用药组U25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6.24±0.81)%、(24.93±4.58)%、(21.36±3.76)%和(54.27±4.83)%,CD133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05±0.27)%、(0.66±0.30)%、(36.32±3.22)%和(4.70±0.52)%。各组间细胞凋亡率和CD133阳性细胞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ATRA和TMZ两药均可抑制U251细胞株迁移,促进细胞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增强TMZ对U251细胞的化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ATRA减少CD133阳性细胞率有关。  相似文献   
9.
葡萄球菌性NGU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的NGU患者葡萄球菌感染的特点及耐药性。方法:采集103例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的男性患者尿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以MicroScan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同时检测各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共分离出9种72株葡萄球菌,分离率69.90%,未发现混合感染。所有菌株均产生β-内酰胺酶。耐药率古霉素菌株。结论:葡萄球菌是支原体、衣原体阴性的NGU男性患者的重要病原体,尤其不能忽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致病性。治疗宜首选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胶质瘤术后颅内假性动脉瘤形成的临床表现、成因、病理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我们收治1例胶质瘤术后大脑前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33岁女性患者,因鞍区肿瘤行额部经纵裂入路开颅肿瘤切除术,肿瘤大部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毛细胞星型细胞瘤(WHO Ⅰ级)。术后12 d,患者突发头痛、恶心呕吐,头部CT检查示术区可见弥散性出血并双侧脑室额角积血,行320-CTA、DSA检查以及3D-DSA与MRI增强影像融合诊断为左侧大脑前动脉A1段假性动脉瘤,利用双微导管技术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并孤立局部载瘤动脉。结果 术后DSA复查示假性动脉瘤消失,患者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考虑假性动脉瘤形成原因为肿瘤侵蚀造成血管壁损害、术中大脑前动脉A1段分支血管断裂所致。结论 肿瘤术后发生颅内假性动脉瘤罕见,短期内可迅速增大,一旦破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对于颅脑肿瘤包裹血管、术中可能有分支血管损伤,术后术区再出血时,应高度警惕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可能,一旦发现应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