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 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腰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α和抗 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 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取鼠龄3个月的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 g,随机抽取4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用于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 方法:60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n=24):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以微量注射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 L-1)的培养液5 μL至脊髓损伤区;PBS组(n=24):注入等量(5 μL)磷酸盐缓冲液体;空白对照组(n=12):注入生理盐水5 μL。 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细胞移植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PBS组和空白对照组(P < 0.05);空白对照组与PBS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骶尾部肿瘤因其侵袭位置深在、局部血供丰富,常发生不易控制的大出血和骶神经的损伤,因此该部位肿瘤一直是脊柱外科及普通外科的难题之一,现将我院2003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9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16~59岁。病程2个月~10年,骶13例,骶2以下6例(其中1例尾骨受侵)。骶1病例分别为脂肪瘤、滑膜肉瘤、骨巨细胞瘤,骶2病例为尤文肉瘤,其他5例为转移癌2例和脊索瘤3例。临床表现:骶尾部及臀部持续性隐痛,双下肢受累3例,单下肢受累6例,二便困难5例,直肠受压5例。所有病例行X线、CT和MRI检查,骶尾椎受累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肩外侧小切口入路行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切开复位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年龄58~80岁,平均年龄64.8岁。按Neer骨折分类Ⅱ型患者6例,Ⅲ型患者23例,Ⅳ型患者5例。采用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结果平均切口长度8.8cm,平均手术时间87min,术中平均失血量63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约20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约3.5个月。按照Neer评分法,其中优18例,良14例,可2例,优良率达94.1%。结论经肩外侧小切口入路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简便、损伤小、术中出血少、功能恢复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在创伤性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OCS)切开减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3月~2011年12月采用VSD闭合的16例小腿OCS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17~62岁,平均年龄34.6岁。共计26处减张切口。回顾性研究根据拆除VSD后创面情况选择闭合切口时机。结果所有患者患肢减压有效,术后7 d拆除VSD。20处创面拆除VSD后予以直接缝合闭合;6处创面通过更换VSD,再次拆除VSD后予以完全缝合闭合。术后无切口感染不愈合情况发生。结论VSD技术在小腿OCS早期切开减压治疗中能快速覆盖创面,降低感染概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利于创面修复。  相似文献   
6.
文题释义: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老年性骨病。通常由于骨量下降、骨的细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好发于胸、腰椎椎体、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等。骨质疏松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性别,但通常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 RANKL/OPG:骨重建需要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的精确平衡,RANKL/OPG在骨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ANKL是一种细胞因子,可诱导祖细胞分化为成熟的破骨细胞。OPG通过与RANKL结合而成为诱骗受体。因此,RANKL/OPG的比例是维持骨形成和骨吸收之间平衡的关键。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各种骨重塑需要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被认为是骨再生的优良候选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骨再生有协同作用,并能显著增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作用。 目的: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应用对大鼠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方法:8-10月龄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取60只采用卵巢切除方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余15只进行假手术,未切除卵巢。将60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联合治疗组,通过尾静脉分别注射DMEM培养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骨形态发生蛋白2、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联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治疗12周,取各组大鼠股骨和血清,组织学观察骨小梁数量和结构以及骨小梁间距,ELISA检测血清P1NP、ALP、TRAP、OPG、RANKL水平,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检测RANKL、OPG蛋白和mRNA水平,细胞因子芯片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水平。 结果与结论:①与假手术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大鼠的骨小梁间距扩大,骨小梁数量明显减少,骨小梁失去正常结构并且不连续。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骨小梁间距扩大较少,骨小梁结构更完整、更连续;②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大鼠血清P1NP和ALP水平显著升高(P < 0.05),血清TRAP水平显著降低(P < 0.05);③与骨质疏松症组、条件培养基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比较,联合治疗组RANKL/OPG比值显著降低(P < 0.01),从而促进更多的骨形成;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含有多种与骨形成密不可分的细胞因子,包括骨形态发生蛋白4和7、白血病抑制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骨保护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⑤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条件培养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联合应用可减轻卵巢切除大鼠骨质疏松,可能成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新方案。 ORCID: 0000-0003-0552-4818(杨九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三氟啦嗪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cAMP-PKA信号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TFP对培养的豚鼠RPE细胞cAMP浓度和PKA活性的影响。探讨CaM被抑制时 ,与cAMP -PKA信号系统相关性及在RPE细胞增殖调控中的作用。从信号传导角度探讨TFP抑制RPE细胞迁移和增殖的机制。方法 :1 应用12 5I -cAMP试剂盒 ,采用放免法测定 10umol/LTFP作用不同时间RPE细胞内cAMP浓度的变化。 2 应用液闪法测定 10umol/LTFP作用不同时间后 ,RPE细胞PKA活性的变化。结果 :1 TFP对豚鼠RPE细胞cAMP浓度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cAMP值 ( 0 410 9± 0 0 931pmol/5 0ul)相比 ,TFP作用 5分钟内即引起cAMP快速的升高达 ( 0 80 5 1± 0 5 5 3pmol/5 0ul) (P <0 0 1) ,直到 3小时仍维持较高的水平 ( 0 72 85±0 0 2 94pmol/5 0ul) (P <0 0 5 )。 2 TFP对豚鼠RPE细胞PKA活性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PKA活性值 ( 4 5 5 73±2 41cpm/mgprotiein)相比 ,TFP作用 5min内即引起PKA活性快速上升达 ( 135 6 5± 1 81cpm /mg protein) (P <0 0 1) ,直至3h仍维持较高水平 ( 6 5 95± 5 0 1cpm/mg protein) (P <0 0 5 )。结论 :1 在TFP抑制RPE细胞增殖过程中 ,cAMP -PKA信号系统呈上调趋势。 2 在RPE细胞增殖抑制过程中 ,Ca2 + -CaM系统与cAMP -PKA信号系统存在着拮抗关系。 3 在TFP引起cA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正常情况下成人椎间盘组织中含有很少量的小血管,但在突出的椎间盘中却出现了明显的血管化,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在人类出生后成人组织血管发生的启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椎间盘中的表达少见报道。目的:检测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腰椎间盘中的表达,进而评估两者在椎间盘的血管化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05/2007-01在中国医科大学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48份椎间盘突出标本及14份非椎间盘突出标本。椎间盘突出标本分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方法:采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48份授椎间盘突出标本及对照组14份非腰椎间盘突出标本进行抗SDF-1a和抗VEGF单克隆抗体染色。主要观察指标:腰椎间盘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实验组椎间盘标本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标本,实验组标本中游离型及脱出型的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均比突出型高,游离型与脱出型之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腰椎间盘组织中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1a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可能与腰椎间盘血管新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60只大鼠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PBS组注入缓冲液体5 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14、28 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8只/时点),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4只/时点).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 细胞接种24 h后贴壁生长,72 h细胞增殖,有细胞团形成,在传代过程中,4代以前的细胞倍增时间约为4~6 d,至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则可维持基增殖能力和形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第7、14及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0.31±0.03 vs 0.25±0.04,P<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目前相关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4/07在中国医科大学神经解剖学实验室完成.材料:选取鼠龄3个月的SD大鼠64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0~300 g,随机抽取4只大鼠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其余60只用于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方法:60只大鼠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n=24):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以微量注射缓慢注入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L-1)的培养液5μL至脊髓损伤区;PBS组(n=24):注入等量(5μL)磷酸盐缓冲液体;空白对照组(n=12):注入生理盐水5μL.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7,14,28 d取材,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6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10代以后细胞增殖能力有所减弱,胞体变得扁平,若加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则可维持其增殖能力和形态.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细胞移植后第7,14,28天,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均高于PBS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空白对照组与PBS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