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跑台训练对中重度颅脑外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2只成年SD大鼠制成中重度脑外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训练A组、训练B组、训练C组及对照组。训练A组、训练B组及训练C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 h、3 d和7 d时进行为期2周的电动跑台训练。于制模后第6、12、18、24及28天时分别采用足误试验(foot-fault)和圆筒试验(cylinder test)评定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于制模后第28天时通过焦油紫(CV)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 结果训练A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训练C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2、18、24及28天时分别为(4.70±0.17)分、(4.66±0.09)分、(4.81±0.14)分和(4.84±0.14)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B组足误评分在制模后第18、24和28天时分别为(4.62±0.17)分、(4.81±0.12)分和(4.81±0.09)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C组圆筒试验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第12天时开始升高,在制模后第28天时为(0.31±0.04)分,与对照组前肢不对称分值[(0.17±0.0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A组、训练B组前肢不对称分值在制模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制模后第28天时发现各跑台训练组大鼠脑体积缺失情况均较对照组有减少趋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 结论于颅脑损伤后3 d或7 d时进行为期2周的跑台训练,能改善模型大鼠肢体运动协调能力及前肢运动功能,其治疗过程与脑组织缺失体积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比较早期综合康复干预颅脑外伤(TBI)的多中心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多中心TBI患者321例,按中心分层区组随机法,将321例TBI患者随机分为康复1、2、3、4、5、6、7和8组。8组患者均在手术、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干预措施。康复1、2、3和4组康复介入时间为TBI后3~14d,康复5、6、7和8组康复介入时间为TBI后15~30d;康复1、2、5和6组的综合康复干预频率为每日1次,康复3、4、7和8组为每日2次;康复1、3、5和7组给予高压氧治疗,康复2、4、6和8组无高压氧治疗。于入院后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和3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8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和运动功能,并对其计量资料进行2×2×2×4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结果8组TBI患者康复治疗后第1、2、3个月的MBI、MMSE、FIM、FMA的各项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均以治疗3个月后评分最高,与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组TBI患者MBI、MMSE、FIM、FMA平均值经比较后发现,以康复3组疗效最佳(P<0.05)。经析因分析发现,康复治疗的介入时机、治疗频度、高压氧治疗以及治疗持续时间四因素均对患者的MBI、MMSE、FIM、FMA评分有显著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MBI、FIM、FMA评分在介入时机与治疗频度以及介入时机、治疗频度和高压氧治疗之间均有交叉效应(P<0.05),MMSE评分在介入时机和高压氧治疗之间有交叉效应(P<0.01)。 结论早期适量提高康复训练的频率并配合高压氧治疗可更为显著地改善TBI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独立性和运动功能,促进其机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椅面前倾角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时间及下肢肌肉激活的影响。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脑卒中偏瘫患者15例,采用高强度海绵楔形垫调整座椅前倾角度,患者在平椅(0°)、前倾10°和前倾20°下分别完成5次坐-站转移,记录坐-站转移时间,双下肢股直肌、腘绳肌、胫骨前肌和腓肠肌内侧头表面肌电(sEMG)信号。结果 前倾10°和20°时,各肌肉总肌电峰值、均方根(RMS)值和积分肌电(iEMG)值均比0°时降低(F > 4.530, P < 0.05),前倾20°时坐-站转移时间短于0°时( P < 0.05)。 结论 椅面前倾特定角度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坐-站转移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对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过程中认知功能训练对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程度的影响.方法:对60例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综合性吞咽功能训练,对其中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32例患者还同时进行认知功能训练.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和X线荧光透视吞咽检查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程度评定,并分析认知功能正常与障碍患者在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上的差异.结果:经4周康复治疗,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程度不如单纯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但与康复治疗前相比仍较明显.结论:对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提高对其吞咽功能的改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因为交通事故、战争、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颅脑外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美国,每年颅脑外伤的患者达到200万,死亡约5万人。颅脑外伤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特别是颅脑外伤后的康复问题,成为国内外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为此,学者们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康复治疗的机制不够明确,许多理论问题尚无定论,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仿制一种适合康复机制研究的局灶性颅脑外伤(TBI)动物模型,为国内广泛开展颅脑损伤康复机制研究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颅脑外伤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颅脑外伤组制作成控制性皮层损伤(CCI)模型,术后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foot-fault test和cylinder test评估动物感觉和运动能力;外伤后第21~25天行Morris水迷宫检查,评估大鼠认知功能的变化;在外伤后28d通过焦油紫(CV)染色检测脑组织病理改变和组织缺失情况。结果:颅脑外伤组大鼠较假手术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明显降低(P0.05),运动协调能力和对称使用前肢的能力明显下降(P0.05),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损坏(P0.05);脑组织明显缺损(P0.05),缺损组织周边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结论:控制性皮层损伤的TBI模型大鼠表现明显的感觉、运动、认知功能障碍和相应的病理改变,可以作为一项良好的TBI模型用于康复训练研究。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交通、建筑事业的迅速发展,意外事故绝对发生数增加,以及自然灾害等致伤因素的存在,致使脑外伤发生率呈持续增高趋势,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严峻问题。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很多患者从死亡线上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