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观察复发性孤立性视神经炎(RI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V1)与全脑功能连接的改变。方法 收集45例RION患者(RION组)及45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并行常规头部MRI及rs-fMRI,选取V1为种子点,采用统计参数图5(SPM5)分析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并将RION组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与其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PASA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RION组左侧额中回、双侧枕叶舌回、右侧颞中回及右侧顶下小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双侧楔前叶、右侧额前回、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右侧顶下小叶及右侧额前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PASAT评分呈正相关;左侧额中回的功能连接异常与患者视力呈正相关。结论 rs-fMRI可检测出RION患者与V1区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并且显示与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相关的脑区,可为临床探索RION功能连接异常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新疆民族中以维吾尔族为数较多。自1959年初至1963年底经病理确诊为宫颈癌(病历内容较完整,病理切片组织块较大可供分级)之维吾尔族病例共50例,我们同时选择同年龄的健康维吾尔族妇女作为对照分析。病理检查包括44例活检标本和6例全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对2例完整、4例不全的新疆出血热尸体解剖材料进行病理组织学的观察结果。结果表明新疆出血热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全身毛细血管的功能性障碍、主要脏器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实质脏器可见到程度和范围不同的细胞变性和坏死,而炎性细胞浸润不显,肾脏的病变轻微。本文对该病病原、出血机制、病理与临床联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认为本病在病理与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别于肾病综合症出血热,符合无肾病综合症出血热,并提出在临床治疗上要过“五关”,观察病情要“五注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分析首次发作的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ON)患者初级视觉皮层(primary visual cortex,V1)的功能连接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51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视神经炎及5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获取静息态f MRI数据及临床信息。应用统计参数图(SPM5)进行数据后处理,选择初级视觉皮层为种子点,分析ON患者与健康志愿者V1区与全脑其他脑区功能连接的情况,比较两组数据间的差异。将ON患者的视力、病程及认知功能评分(PASAT)与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视神经炎患者枕叶舌回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减低,扣带回、右侧缘上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及右侧岛叶与V1的功能连接明显增强,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ON患者PASAT评分与右枕叶舌回、右额上回和右额叶内侧回的功能连接异常呈正相关。结论静息态f MRI能检测到首次发作的ON患者V1区与视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减低,以及默认网络的代偿性活动,为临床探索疾病的早期损害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1965年至1971年(1967年未作调查)的5年中,在巴楚、伽师和阿瓦提3个县和兵团农三师图木休克地区,共发生出血热患者90例,其中经临床观察或有病史记载的共占60%,最后收集了病历比较完整的55例,进行整理分析,探讨这种出血热在临床上的特征。1临床资料1.1临床主要症状:55例中14例有明显的蜱咬史,从蜱咬至发病最短为2天,最长为10天,潜伏期可能为2~10天。绝大部分患者为突然起病,仅有8%的患者在发病前1~2天有头昏、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1.1.1发热:为本病最早的必发症状,72.7%的患者伴有畏寒或寒战(表1)。在52例(3例无体温记录)中,最高体温达41℃,在39℃以上的63.4%,37~37.9℃只占15.4%(表2)。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持续1周左右,第7天逐渐下降。从热型来看,大部分患者为不规则发热,仅有7例显双峰热型,7例双峰热中,出现低谷的时间为第3,5天各2例,第4天3例,持续1~2天后,又进入第2个高峰。此热型均在未用激素之前出现。1.1.2头痛:87.3%的患者,从起病开始就有头痛,持续时间基本上和发热相平行。以前额和颞部为主,少数呈全头痛,多为剧烈头痛,难以忍受。1.1.3乏力...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17岁,住院号364425。因持续发热食欲减退六天,于1982年4月23日住院。体温在37.5~39.5℃之间,出汗多,头昏。病前无服药史。急性病容,消瘦,轻度贫血貌。皮肤无皮疹。两侧颈浅及颈后淋巴结各有3~10成串,如绿豆→黄豆大小,质Ⅱ°,轻度活动;左预后淋巴结轻触痛,两腋下及腹股沟各有2~4个黄豆大小淋巴结。活动度小,咽红,扁桃体Ⅰ°大,有脓性分泌物。心肺(-)。肝在肋弓下1.5厘米,质Ⅰ~Ⅱ°,脾可扪及。末梢血象:白细胞19500、中性49、嗜酸27、淋巴14、异淋9、浆细胞1。嗜酸性球绝对值1422、淋巴细胞绝对值3782、  相似文献   
7.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织的第一届神经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神经眼科骨干培训班于2012年6月8—10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及亚洲泛太平洋地区神经眼科秘书长Satoshi Kashii为大会致辞。来自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的神经眼科专家及大陆各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放射影像科等300余名医生围绕神经眼科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及交流。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视神经炎静息态低频振幅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异常神经功能活动脑区的分布差异,探讨基线神经功能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基于低频振幅(ALFF)的静息态f MRI技术对35例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进行研究,并与50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并分析m ALFF值改变脑区与病程、同步听觉系列加法测验(PASAT)评分和视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复发性视神经炎组患者左侧楔叶/楔前叶、左侧颞上回、双侧颞下回、双侧舌回和右侧枕中回m ALFF值降低(P0.01),而双侧额下回和左侧额叶内侧回m ALFF值增加(P0.01)。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仅左侧颞上回(r=0.403,P0.05)和右侧舌回(r=0.472,P0.05)m ALFF值与病程呈正相关。结论静息态f MRI可以检出复发性视神经炎患者参与视觉信息处理的颞枕叶神经功能降低,以及与脑默认网络相关的额叶神经功能增强,为早期评价视神经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测预后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特发性视神经炎(ION)的视野损害特点及其与是否复发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8月~2013年7月同仁医院神经眼科病房住院的ION患者,将患者Humphrey视野检查结果结合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ION患者225例,共337眼受累,其中多发性硬化相关视神经炎(MS-ON)72例(32%)、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50例(22.2%)、孤立性视神经炎(SION)37例(16.4%)、复发性视神经炎(RION)66例(29.3%);视野改变:弧形暗点10眼(3%)、水平型视野缺损25眼(7.4%)、中心暗点33眼(9.8%)、旁中心暗点8眼(2.4%)、阶梯视野缺损3眼(0.9%)、生理盲点扩大3眼(0.9%)、象限盲25眼(7.4%)、周围性缺损42眼(12.5%)、弥漫性缺损173眼(51.3%)、正常视野15眼(4.5%);MS-ON与NMOON、RION相比视野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3、0.002),而MS-ON与SION、NMO-ON与RION、RION与SION的视野改变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7、0.112、0.575)。结论 ION的视野改变多种多样,本组ION的视野改变以弥漫性视野缺损最为常见。不同临床亚型的ION具有一定的局灶性视野缺损特点,在ION急性期明确视野缺损类型对于ION不同临床亚型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是一种以咳嗽、咳痰和(或)咯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其放射学表现为支气管异常的永久性扩张, 伴或不伴支气管管壁增厚。治疗目标包括: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保护肺功能以及降低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2021年年底至2022年11月支扩领域出现的一些新进展做简要总结, 主要包括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合并症等方面, 期待对未来支扩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