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与开腹阑尾切除术(OA)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59例穿孔性阑尾炎患儿临床资料,其中采用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治疗的207例,设为试验组;采用开腹阑尾切除术治疗的患儿52例,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手术相关指标情况;观察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T、CRP水平变化。结果试验组患儿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试验组患儿PCT和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治疗穿孔性阑尾炎的临床效果更佳,创伤小,手术时间短,CRP和PCT变化幅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颅内蛛网膜囊肿是儿童常见疾病.以往治疗以开颅囊肿切除术、囊肿切除 脑池交通术等为主要方法,但存在创伤大、易复发、临床症状不易消失等缺点,后来许多学者对浅表部位的囊肿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对于较深部位的囊肿采用囊肿-腹腔分流术尚未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SD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的动物模型,观察成模过程中门静脉压力、门静脉及周围组织的结构变化,为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可靠、稳定的模型动物。方法将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各50只。模型组用21G口径的钝头针对大鼠门静脉部分缩窄术;假手术组仅对门静脉进行游离探查,不进行缩窄。各组分别在术后1、2、3、4、6w随机取出10只,行门静脉测压、门静脉造影、病理学等观察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各时间段均未形成门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未见有侧支循环形成。模型组术后1w即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显示术后第3w,肝门区可见向肝性侧支循环,术后6w,门静脉区形成典型的海绵样变性。结论用21G钝针头行门静脉部分缩窄,可以复制出类似CTPV的大鼠模型。术后3w门静脉压力达到高峰,以后稍有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在术后3w门静脉已出现向肝性侧支循环,到6w时形成典型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改变。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治疗肝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策略,且其病因的基础研究报道较为鲜见。 目的:拟建立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模型,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在大鼠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表达及周围血管新生中的作用。 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3组。以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复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大鼠模型,以21 G钝针头操作。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设术后2,4,6周3个时间点,对照组即不做任何处理的正常SD大鼠(造影后取材)。各组分别于处理后不同时间点行门静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观察门静脉周围血管变化,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9,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 mRNA的含量和蛋白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门静脉造影及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模型组门静脉周围新生血管明显增多。RT-PCR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显示: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低(P < 0.01,P < 0.05),基质金属蛋白酶9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同期模型组低。模型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2各个时间段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模型组造模后第2周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同期(P < 0.05)。结果提示,构建的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模型大鼠死亡率低,成模率高,且比较稳定。基质金属蛋白酶2,9表达升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的比值失衡,可能是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周围血管新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5.
6.
医古文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及其发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古文不仅是研究古代医著语文现象的一门学科,同时在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其特殊的作用,它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利于丰富医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人文精神.因此,必须重视医古文教学,提高医古文教师人文素质,在医古文教学中积极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前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测定肠管血氧饱和度,与手术中坏死肠管部位及体积进行对照,通过数据分析测定肠管血氧饱和度最低部位与肠坏死部位符合程度来判定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肠坏死诊断中的价值,同时测定脑血氧饱和度判定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脑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非肠道疾病新生儿30例作为对照组,确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并保守治疗失败需要手术治疗的新生儿患儿27例。通过近红外光谱仪(脑血氧饱和度仪)分别测定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前上腹部、下腹部、左侧腹、右侧腹四个部位肠道血氧饱和度、脑血氧饱和度和外周血氧饱和度值,手术组手术中记录肠坏死部位和坏死肠管体积。分别比较两组数据,手术组统计四个测量部位最低值与手术中肠坏死部位的相符合程度占比,以及肠道血氧饱和度测量值与坏死肠管体积的关系。两组之间的对比采用t检验,手术前后符合程度用百分比,肠道血氧饱和度与坏死肠管体积关系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手术组之间同一部位之间肠道血氧饱和度、脑血氧饱和度以及血液血氧饱和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内四个测量部位最低值与手术中肠坏死部位的相吻合程度占比85.2%,肠道血氧饱和度与坏死肠管体积有负线性相关。结论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测量肠管血氧饱和度和脑血氧饱和度的有效方法,对于肠道坏死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对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坏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脾静脉NF-κB、VEGF的表达,以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巨脾的形成机制。方法取7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脾静脉石蜡切片作为实验组,8例车祸伤脾脏挫裂伤脾静脉石蜡切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测定NF-κB、VEGF的表达,t检验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脾静脉NF-κB、VEGF阳性颗粒明显多于对照组,半定量测定实验组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血管病变及巨脾形成可能与NF-κB、VEGF有关。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颅内出血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各种类型的治疗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新生儿颅内出血17例,年龄最小10 d,最大58 d。出血部位为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5例(额叶2例,枕叶2例,颞叶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合并脑室出血1例,17例中有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钻孔置管引流10例,其中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4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为脑疝形成的患儿,脑内血肿2例,其中有1例脑疝形成,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例;开颅清除血肿加漂浮骨瓣减压3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脑内血肿合并脑室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例,3例均有脑疝形成,其中脑疝晚期1例。17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结果17例患儿无一例死亡,5例脑疝形成的患儿也全部成活,术后即瞳孔缩小,神志恢复正常。1例遗留癫痫症状。偏瘫5例中2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余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尽快手术清除血肿,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系统后遗症,而对于不同的出血类型要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时间、CT表现及临床症状等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术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螺旋CT三维影像分析研究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骨发育及结构。方法 螺旋CT扫描11例婴儿单侧马蹄内翻足及健侧足。采用三维影像重建分析并计算患足与健足间骨核容积百分率;楔骨骨核出现比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后足骨的骨间关系。结果 跟骨骨核容积百分比率(马蹄内翻足与健侧足间骨核容积百分比率)为54%—97%,平均75%;距骨29%~83%,平均50.1%;骰骨30%~100%,平均67.3%。楔骨骨核出现比率,马蹄足4/11;健足7/11。在轴位上观察,相对于正常足和双踝轴,马蹄内翻足的距骨,跟骨在踝穴内明显内旋。结论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不仅仅后足骨骨间关系异常,而且骨核发育明显落后于健侧足,且骨核偏心,以距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