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Susac综合征(SS)目前认为是免疫介导的,以脑部、内耳和视网膜相关小血管的闭塞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罕见病。SS临床表现以脑病、视网膜分支动脉闭塞和感觉性耳聋三联征为主表现,但是,由于临床症状相继出现,易导致漏诊误诊,脑MRI、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听力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上,以糖皮质激素、静脉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联合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分析责任血管的斑块特征,并探讨MHR与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我院脑血管中心住院治疗且行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7例,包括无斑块组27例、单支血管病变组72例和多支血管病变组48例。采用HRMR颅内动脉管壁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稳定性。采用Speraman相关性分析探究MHR与斑块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以斑块的强化程度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标准(0级强化为稳定斑块,1、2级强化为不稳定斑块),利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MHR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效果,并经过约登指数计算最佳临界值及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根据MHR最佳临界值将有斑块患者分为高MHR组和低MHR组,通过12个月(中位时间)随访获得斑块强化程度的变化数据,构建Cox回归方程,探究MHR对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作用。结果 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多支血管病变组 的MHR均高于无斑块组(无斑块组vs 单支血管病变组 0.37±0.11 vs 0.46±0.13 d=0.09 P=0.003; 无斑块组vs 多支血管病变组 0.37±0.11 vs 0.54±0.15 d=0.16 P<0.001; 单支血管病变组 vs 多支血管病变组 0.46±0.13 vs 0.54±0.15 d=0.07 P=0.003) 。Speraman相关性分析显示,MHR与斑块强化程度呈正相关(r=0.469,P=0.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年龄、高血压病史、责任血管狭窄程度、斑块重构方向、斑块负荷等因素后,MHR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OR=2.13,95% CI 1.45~3.14,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MHR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AUC值为0.821(95% CI 0.726~0.915,P=0.001),最佳临界值为0.52,灵敏度为0.75,特异度为0.80。根据MHR最佳临界值,高MHR组(MHR≥0.52)组患者44例,低MHR组(MHR<0.52)76例,高MHR组患者的斑块强化程度高于低MHR组(P=0.009)。Cox回归分析显示,低MHR与责任血管斑块强化程度下降 有关(HR=3.21,95% CI 1.92~5.36,P<0.001)。结论 MHR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有关,对斑块强化程度的下降有预测作用,或许能成为颅内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正>1 病例报告患者女,34岁。因“言语不清、肢体不自主抖动、步态不稳逐渐加重5个月余”于2021-1-7入院。2020年7月初行剖宫产,产后逐渐出现双手抖动,持物及活动时明显,写字歪斜,未重视。8月初感肢体抖动较前明显,并出现言语不流利,语速变慢,语言忽高忽低,坐立时头部及身体摇晃,行走摇摆,不能走直线,且症状持续存在,无面部及下颌抖动,无头晕、恶心呕吐,无头痛、发热,无视物重影,无肢体无力、面部及肢体麻木、口角歪斜、吞咽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以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11日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就诊、以反复TIA为临床表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共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57例)和对照组(54例,患...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t ischemic stroke, TIA)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根据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治疗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57例)和对照组(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未静脉溶栓,54例),采用7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90天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 评分评价早期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男性多见(80.7% VS 68.5%,P=0.261)且年龄偏大(59.9±11.7 VS 59.1±13.2,P=0.261)。两组病例高血压病比例(66.7% VS 63.0%,P=0.393)、糖尿病(26.3% VS 24.1%,P=0.547)、ABCD2(age,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features, duration of symptoms, diabetes)评分(Z=1.091,P=0.275)、治疗前TIA发作次数(Z=1.491,P=0.136)、最高NIHSS评分(Z=1.084,P=0.278)等方面无明显差异。治疗及预后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位TIA再发次数低(Z=2.204,P=0.028)且7天NIHSS评分下降比例高(98.3% VS 90.7%,χ2=23.673,P<0.001);两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阳性率(82.5% VS 75.9%,χ2=0.720,P=0.396)、90dmRS0-2分比例(91.2% VS 83.3%,χ2=1.568,0.210)及无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发生率(1.8% VS 0%,χ2=0.956,P=0.328)均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均未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及死亡。结论 静脉溶栓可以促进以反复短暂性缺血发作起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远期疗效与标准药物治疗相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