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塑钢建材作业致慢性铅中毒一例报告北京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朝阳区东大桥北,100020)宋春宵*李继梅建材塑钢为新一代建筑材料,具有高效节能、美观耐用等优点,在发达国家已广泛使用。近年来我国亦引进了此类塑钢的生产技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由于...  相似文献   
2.
技术的进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改变了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提出了TIA新的定义。TIA后短期内发生卒中的危险因素得到细化。TIA患者的症状、潜在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多种多样,其后再发卒中的危险性在不同的临床和病因亚型中也存在差异,尽管TIA后卒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患者早期不会发生卒中。究竟哪些TIA患者容易或不易于发生卒中?这就需要我们对TIA患者进行筛选,识别出真正的高危患者并进行快速评估,这是神经科医师特别是急诊的神经科医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对TIA的危险进行分层就是根据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资料,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就TIA的临床、病因、影像、神经生化等方面的高危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大脑深静脉血栓形成(DCVT)是脑静脉血栓的一个亚型,我们结合1例典型的DCVT患者,来探讨深脑静脉血栓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5.
李遐龄  李继梅 《云南医药》1998,19(3):176-176
肿瘤坏死因子在小儿肾小球疾病中的改变李遐龄程时珏李琪李继梅肾小球疾病属非化脓性免疫系统疾病,而肿瘤坏死因子(TNF)是细胞因子网络中重要的炎症因子,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硬化密切相关。我们测定45例小儿肾小球疾病患儿不同时期的TNF,...  相似文献   
6.
氟哌啶醇又名卤吡醇,为抗精神病药物,口服后易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因工作中接触氟哌啶醇粉尘后发生轻度锥体外系征象的病例尚未见报道。现将收治的1例职业性急性氟哌啶醇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如下。患者女,31岁,北京某制药厂工人。1995年2月9日~24日从事氟哌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技术,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分组对照研究nm23-H1基因在20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nm23-H1基因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N1期、转移仅累及1个淋巴结、Ⅳc型浸润,以及低分化肿瘤的患者,均有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的 nm23-H1基因的阴性表达率(P<0·01);转移至颌下或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平面者的阴性表达率,也高于转移到其它平面者(P<0·05)。结论 nm23-H1基因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实体内高转移细胞亚群的形成和初始转移的发生来调控口腔鳞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神经布氏杆菌病临床罕见,本文报告3例神经布氏杆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3例临床诊断明确的神经布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断与治疗经过,并结合文献讨论其发病特点。结果 3例患者均有明确疫区、传染病接触史或生食牛奶感染布氏杆菌病病史,并在不明原因发热筛查过程中获得布氏杆菌感染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发热,可伴脑膜炎症状与体征;或病程中出现脊柱炎症性改变;或伴尿潴留、便秘(可能与腰骶神经根病变有关);病程中也可出现听力减退和复视等听神经和外展神经病变表现。结论神经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常伴有全身系统性感染症状,在不明原因发热筛查中应进行布氏杆菌相关检查,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鉴别。不同药理学机制的抗生素足量、长程联合治疗有效,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摘要】 炎症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涉及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基
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
介素(interleukin,IL)及补体等多种炎症细胞及因子。目前对脑出血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针对脑出
血后炎症反应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抑制剂、MMP抑制剂、血管紧张素1
(angiotensin1,AT1)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干细胞移植等,可能为脑出血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凝血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埴中的作用 ,探讨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通过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以3 H TdR掺入率作为评价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指标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 ;用Western blot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凝血酶受体蛋白质的表达 ;用3 H 肌醇掺入率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磷酸肌醇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 ,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5 ) ;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凝血酶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 ;明显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磷酸肌醇代谢。提示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凝血酶受体反义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受体基因的表达 (特别是通过抑制DNA、mRNA和蛋白的表达 ) ,抑制细胞内信号传递来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