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瘫,又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痰夹瘀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致使经脉痹阻,气血郁滞,筋脉失养,经筋纵缓不收而发生口眼歪斜。该病的发生是以气虚为本,风痰瘀为标。笔者以此病理基础立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取用针灸配合面瘫宁方,以针药并治的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现做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2.
收集整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英文数据库中,近十五年来应用针灸治疗脑卒中单侧忽略的文献,总结出运用针灸治疗单侧忽略的方法主要为头皮针疗法、头针结合体针疗法、电针疗法。研究发现,目前尚缺乏对脑卒中后单侧忽略疗效较明显的针灸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心脑血管疾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我院国家级著名老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导师沈宝藩教授创立的痰瘀同治的中医临床学术思想,在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有独到之处,治疗效果显著.笔者跟随沈师多年,现总结其学术思想及治病经验,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带状疱疹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结论:火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疼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以其位置性眩晕、耳鸣、视力减弱、幻觉、复视、晕厥、甚至猝倒或类似小脑症状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笔者用针、灸、中药结合的方法治疗椎动型颈椎病取得了一定疗效。1一般资料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选择痰浊上扰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共36例,其中男14例,女22例;对照组31例,男15例,女16例。两组年龄最大62岁,最小28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4个月。2治疗方法2.1治疗组患者取坐位,双侧风池穴消毒后向上斜刺进针,双侧颈夹脊穴消毒后用短刺法,中脘及双侧…  相似文献   
6.
背景:融合是腰椎减压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后稳定运动节段的重要方式,经典的融合方式包括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很多研究报道过几种融合方式的优势、技术要求、临床疗效和融合后并发症,但结论各异,很难明确最佳融合方式。目的:比较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后外侧融合并后方椎间融合的疗效差异,以期寻求最佳融合方式。方法:选择167例因退变性腰椎疾病行1个或2个节段融合,随访时间最短为3年的患者,分为3组,后外侧融合组62例,后方椎间融合组57组,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8例。通过目测类比评分、ODQ问卷和Kirkaldy-Willis量表评价患者的腰痛、下肢疼痛和功能状况,并进行影像学评价,包括椎间盘高度、腰前凸、病变节段间角度、融合情况及融合后并发症。结果与结论:最后1次随访结果表明,后外侧融合组患者中50例(80.7%)疗效优良,后方椎间融合组患者中50例(87.8%)疗效优良,后外侧融合+后方椎间融合组41例(85.5%)疗效优良,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704)。3种融合方式都明显改善了椎间盘高度(P〈0.05),其中后外侧融合组椎间盘高度丢失最多,腰前凸和节段间角度明显增大,3种融合方式的节段间角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最后1次随访时,3种融合方式的不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并发症包括3例深部感染,4例暂时神经麻痹,1例永久神经麻痹,6例取骨处疼痛。提示3组融合方式在临床疗效和融合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后方椎间融合比后外侧融合能更好维持矢状面平衡。单纯后方椎间融合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失血量及避免取骨处疼痛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8.
9.
针灸并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便秘或腹泻,数日一行或一日数次,大便干结或稀软不成形,实验室常规、细菌学及生化检查多无异常发现。其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生理因素或应激状态有关,夜轻昼重,精神紧张、进食、活动等均可为诱因。笔者在临床中以疏导肠胃气机为法,采用直接灸辅以毫针刺的方法治疗本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体位调整法辅助温针灸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DLBP)的临床作用。方法 2015-07-2016-07,共初步纳入90例DLBP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7例及对照组43例,两组均予以温针灸治疗,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体位调整法进行辅助治疗。结果 研究过程中,研究组3例被剔除,对照组有5例被剔除,最终研究组44例、对照组38例进入分组对照研究。研究组治疗1个疗程后的VAS评分和ODI评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至3个疗程结束,研究组的两项评分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达9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BP患者在温针灸的同时予以体位调整法进行辅助治疗,其操作简便,早期即可取得良好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