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CT法对20名中国青年女性(18~23岁)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根据获得的图象胶片用数字化图象处理系统计算出整体及各环节的惯性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便于推广、功能齐全、价廉的三维医学图像重建系统及进行三维重建。方法 :利用目前较先进的数码摄片技术和自行编制的软件系统 ,对层距 1.0 mm的人体头部断面共 2 4 0层进行侧脑室的三维重建 ,同时对头部整体行三维重建以其进行相对定位和比较。结果 :重建后的侧脑室可和头部进行参照显示 ,行旋转、透明处理和不同方向的任意剖割。结论 :较以 CT、MRI断面图像重建的模型增加了轮廓的准确性和器官内组织的鲜明色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藏族大学生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病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0月-2016年12月,以自愿参与调查的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获得有效调查样本270例,其中男性89人,女性181人。调查学生寻常性痤疮患病率、性别特点和城乡差别等。结果:藏族大学生颜面部寻常痤疮患病率61.1%(165/270),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农牧区生源患病率高于城市生源、一年级患病率高于其他年级、护理专业学生患病率高于其他专业,但上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年级不同性别间痤疮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P0.05),预防专业不同性别间痤疮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2,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下颌区痤疮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81,P0.05)。结论:藏族大学生痤疮患病率较高,下颌区为痤疮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血管铸型标本的观测,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移植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阐明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血供分区及特点,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0侧新鲜成人小腿标本利用血管铸型后行分层碱腐蚀,用游标卡尺和坐标纸法获取各项数据,对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的浅出点、分支、分布、吻合及供血区的形状和面积进行分析。结果: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在髁踝连线上投影距离90%集中于8~12 cm,平均血管直径为(0.96±0.24)mm;解剖供血区近似椭圆形,面积为(72±8)cm2,占小腿面积的14.22%;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为坐标原点,浅出点至内踝后缘与跟腱中点的连线为坐标系的纵轴,经原点向纵轴作一垂线为坐标系的横轴,将内踝上皮支的的供血区分成4个象限,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各个象限的供血面积:内上象限(15±2)cm2,外上象限 (8±3 )cm2,内下象限(25±4)cm2,外下象限(24±3) cm2;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二级分支和三级分支在内上、外下2个象限分布较多,计算其轴向性(Dmax/L)为1.47±0.31;该皮支与周围血管吻合非常丰富,并参与隐神经营养血管链的构成,其动力供血区面积可达小腿内侧面下2/3。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的浅出点相对恒定,其供血区域大,且易于切取和转位,可依据其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以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作供血动脉进行双轴点皮瓣和双轴皮瓣的手术设计,修复腿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胰腺头部各血管的解剖,熟悉和掌握这些血管的来源、走行及相互之间的配布关系,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方法解剖20具成人尸体标本,对胰腺头部各血管进行解剖观测,并使用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1)胰头前、后动脉弓及其构成血管的出现率非常恒定,此二弓向十二指肠发出多条分支,成为胰头及十二指肠血供的主要来源。(2)十二指肠乳头动脉:为后动脉弓发出的一条二级分支。(3)钩突动脉:为胰背动脉右支的1条下降支,在胰头内与前、后动脉弓的分支形成吻合。(4)胰后段肠系膜上静脉及门静脉的长度明显长于胰颈的宽度。结论掌握胰腺头部血管的配布关系,正确判断胰腺的切除范围,是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作者在36具(男32,女4)成年国人尸体上对腓浅神经的起源、走行、及腓浅神经的主干、及其分支的长度、宽度、厚度进行了观察和测量,认为腓浅神经是理想的皮神经供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经颞上沟-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的相关数据,初步定位大脑背外侧面颞上沟进入侧脑室最短距离的点,寻找经颞上沟进入侧脑室颞角的最佳手术入路点。方法:选取120例成年人脑部MRI扫描标本,利用容量重建技术构建大脑三维立体模型,测得颞上沟的长度S1。沿垂直于颞叶长轴的方向以1.0 mm间距切割得到多个冠状切面,依次测量颞上沟到侧脑室颞角的距离并确定最短距离S2,同时测量颞上沟的深度S3,测量大脑颞上沟表面相对应的最短距离点到颞上沟前端起始部的距离S4,计算S4与S1的比值M,同时测量最短距离与正中矢状位方向之间的夹角α。所有样本进行双侧测量,对比两侧的测量结果。 结果:120例国人的S1左侧为(159.56±17.55)mm,右侧为(164.35±15.0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左侧为(8.18±0.96)mm,右侧为(7.81±0.90)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3左侧为(12.19±1.43)mm,右侧为(11.57±1.33)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4左侧为(100.88±16.09)mm,右侧为(104.15±14.49)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左侧为(0.63±0.07),右侧为(0.63±0.06),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左侧为(55.80±3.64)°,右侧为(56.46±4.17)°,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上沟前端3/5处可能为理想的手术入路点,由该点进入侧脑室颞角距离最短,提示实施颞上沟-侧脑室颞角手术时该入路可减少对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重建头颅CT图像的测量,阐明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方法:随机选择100名正常人垂体头颅CT图像,以垂直和平行于两眼球边缘的CT图像为准线进行三维重建,分别在鼻道正中矢状面上和经鼻尖与鞍背两端平面上测量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的角度和距离,确定安全范围;研究对象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组,比较测量的不同性别和年龄的角度和距离。结果:在鼻道正中的矢状面上测得的角度A1(矢状面上鼻尖与鞍结节和鞍背根部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11.22±1.35)°,95%置信区间为8.92°~13.76°,距离D1(角度A1所在平面与鞍底形成的交线上鞍结节与鞍背根部之间的距离)为(16.71±2.07)mm,95%置信区间为13.11~19.93 mm。在鼻尖与鞍背两端所确定的平面上测得的角度A2(鼻尖与鞍背两端连线所形成的夹角)为(8.91±1.19)°,95%置信区间为7.12°~10.72°,距离D2(角度A2所在平面与鞍底形成的交线上鞍背两端之间的距离)为(14.23±2.09) mm,95%置信区间为10.81~17.92 mm。以上4个参数值均服从正态分布,不同性别和年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鼻经蝶入路垂体手术操作在鼻道正中的矢状面上的移动角度应小于(11.22±1.35)°,移动距离应小于(16.71±2.07) mm;在鼻尖与鞍背两端所构成的平面上的移动角度应小于(8.91±1.19)°,移动距离应小于(14.23±2.09)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使用耳部、乳突区皮瓣及耳软骨、小片硅胶假体代替耳软骨,用以治疗各种耳畸形的术式。方法用耳部及乳突区皮瓣、耳软骨或小片硅胶片整复耳廓各类畸形。结果11例术后医患双方均满意,仅1例缺损较大者经二期修复后,也达到满意。结论耳部皮瓣及乳突区皮瓣、耳软骨、小片硅胶代替耳软骨移植可广泛应用于耳廓多种类型畸形的整复,且术后不留下明显疤痕,是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离子长、短火混合运用对睑黄疣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CX-Ⅲ型电离子治疗机.调整电压5—8V之间的火力。根据睑黄疣的大小一次或分次治疗。分次治疗者,间期为1个月左右。结果:一次性治愈率达99%,若睑黄疣面积较大者,则需分次治疗。结论:电离子治疗睑黄疣。疗效显著,且被治疗部位基本一次治愈,未见复发病例,操作简单、方便、易控制,比以往的其他治疗方法优点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