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临床应用观察短期疗效。 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成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应用改良Tarlov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对损伤脊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损伤原位注射、腰穿、静脉输注的方式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行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5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移植后7,15,30 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恢复。临床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半年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紧急右心腔心内膜下心脏起搏术的一体化救治效果,提高紧急心内膜下心脏起搏的成功率。方法 总结急诊科15例紧急床边心内膜下起搏的患者,分析研究成功与失败原因。结果 15例行急诊中心静脉置管漂浮电极心内膜下起搏术的患者起搏成功6例,起搏成功率40%,术前、术中及术后医师护师分工合作严格按照规范方法,在医护共同监护下,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 医生护士分工合作行紧急心内膜下心脏起搏术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监护.可使急诊紧急心内膜下起搏术达到争分夺秒,抢在患者最危险病情发生之前完成.使患者对参与抢救自己生命的护十更加信任.使心理护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后在脊髓损伤区是否向神经元分化。方法首先用BrdU在体外标记BMSCs,将标记后的BMSCs分别由大鼠尾静脉及脊髓损伤局部移植到大鼠体内,于移植后10天、20天及30天灌杀大鼠,制作脊髓的冰冻切片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植入的BMSCs表达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SE的情况。结果移植术后10天2、0天及30天,损伤脊髓内可见BrdU/NSE双标记的细胞。结论 BMSCs移植后在脊髓损伤区内可见神经元特异性蛋白NSE,移植的BMSCs可能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4.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脊髓损伤区域后,如何观察其在体内的生存和转归情况,一直是让人困扰的问题。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脊髓损伤区内的迁徙情况。方法: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制作脊髓损伤模型1周后,经尾静脉移植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109L-1)1mL,连续注射2d。对照组未行脊髓损伤,与实验组同一时间同法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分别于移植后5,10,15d,制作损伤脊髓冰冻切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徙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于移植后5d,在脊髓损伤组织血管内出现少量荧光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d后有血管外弥散,15d后有广泛弥散。对照组均未见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大鼠尾静脉移植后,能透过血脊髓屏障向损伤脊髓组织迁徙。  相似文献   
5.
背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是整形外科的重要难题,而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各种方案都存在一定缺陷。 目的:对脂肪组织工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目前所采用方案的缺陷,并对其将来可能的临床应用进行相应展望。 方法:以adipose tissue engineering,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from adipose tissue为检索词,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9-05);以脂肪,组织工程,间充质干细胞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1-01/2009-05)。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英文和中文。纳入与组织工程化脂肪组织构建相关的内容,排除重复研究。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初检得到342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33篇进行分析。在探索软组织缺损治疗方法的过程中发现:组织工程技术能以少量种子细胞,经体外扩增后与生物材料复合,修复较大的组织或器官缺损,重建生理功能,为真正实现无损伤修复组织缺损和真正意义上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途径。当前已有多种成功构建脂肪组织的策略用于治疗软组织缺损,这将给填充脂肪组织修复软组织缺损开辟广阔的天空。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临床应用观察短期疗效。 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成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应用改良Tarlov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对损伤脊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损伤原位注射、腰穿、静脉输注的方式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行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5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移植后7,15,30 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恢复。临床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半年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7.
752例急危重症患者的血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无糖尿病史的急危重症患者752例,患者均在开通静脉通道前抽取静脉血检测即时血糖值,其后3~8 h复查一次,24 h后血糖仍异常的患者连续3 d复查血糖.结果 本组752例危重症即时血糖值高于临床正常值671例(89.2%),其中高于正常值~1倍339例(45.1%),高于正常值1~2倍164例(21.8%),高于正常值2~3倍121例(16.1%),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的47例(63%).死亡23例(3.1%),其中血糖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18例(占总死亡78.3%),死亡率383%;血糖高于正常值2~3倍5例(占总死亡21.7%),死亡率4.1%;高于正常值~2倍无死亡.结论 急危重症患者常出现血糖升高,近一半高于正常值~1倍,本组死亡患者中,血糖多数高于3倍以上.  相似文献   
8.
急诊紧急右心腔心内膜下心脏起搏术无论在抢救心源性猝死,还是提升心血管病患者预后生活质量,都越来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科开展医护合作,实施一体化紧急右心腔心内膜下心脏起搏术救治25例急诊患者,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急诊科2002-01~2005-01共行急诊床边紧急右心腔心内膜下心脏起搏术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37~91岁,平均63.4岁。1.2典型病例男患,70岁。左胸持续性疼痛伴出汗2.5h,2002-03-26 14:10急诊入抢救室。ECG:Ⅱ、Ⅲ、aVF呈RS型,STⅡ、Ⅲ、aVF弓背向上抬高0.2~0.3 mV,STⅠ、aVL、V2、V3、V4水平下移0.1~0.…  相似文献   
9.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已经逐渐由动物实验过渡到临床,但其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并通过临床应用观察短期疗效。方法: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造成Wistar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将体外分离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应用改良Tarlov评分评定大鼠行为学变化,在光镜下对损伤脊髓病理切片进行对比分析。对5例脊髓损伤患者通过损伤原位注射、腰穿、静脉输注的方式行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行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评定。结果与结论:治疗后15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移植后7,15,30d,脊髓病理切片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尾静脉及损伤局部移植组大鼠较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恢复。临床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半年神经功能及生活能力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经静脉心脏起搏的救治效果.方法 急诊科2002年1月-2009年10月121例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实验组61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实验组采用标准心肺复苏后经静脉心脏起搏,对比两组的自主循坏恢复、持续自主循坏恢复、复苏成功及成活出院患者;对比两组心肺复苏时间及肾上腺素用量.结果 自主循环恢复对照组19例(31.7 %),实验组20例(32.8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自主循环恢复对照组6例(10.0 %),实验组17例(2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成功对照组4例(6.7%),实验组12例(1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活出院对照组3例(5.0%),实验组10例(1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持续自主循环恢复6例患者复苏时间较实验组持续自主循环恢复17例患者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肾上腺素用量较实验组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经静脉心脏起搏可提高持续自主循环恢复、复苏成功及成活出院率,缩短心肺复苏时间,减少肾上腺素用量.尤其对抢救复苏后出现的危重的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