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深圳市宝安区儿童青少年户外活动和视屏时间与20 m往返跑成绩的关联,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与促进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9年4—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6个街道选取14所学校的在校学生,使用自编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人口统计学特征、户外活动和视屏时间等信息;从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抽取1个班级,共对3 192名一至十二年级中小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及20 m往返跑成绩等体能指标。  结果  3 192名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为优良的985人(30.9%),男生优良率(34.7%)高于女生(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3,P <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户外活动时间 < 2 h/d组相比,户外活动时间≥2 h/d组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38,95%CI=1.12~1.70);与视屏时间≥2 h/d组相比,视屏时间 < 2 h/d组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42,95%CI=1.17~1.71);与户外活动时间 < 2 h/d且视屏时间≥2 h/d的中小学生相比,户外活动时间≥2 h/d且视屏时间 < 2 h/d中小学生20 m往返跑成绩优良率更高(OR=1.97,95%CI=1.46~2.67)。  结论  增加户外活动、减少视屏时间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心肺适能的提升。促进体质健康应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2 h户外活动时间,严格控制视屏类电子产品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左旋多巴(LD) 效应室浓度效应关系的差异探讨帕金森病(PD) 症状波动的发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测定症状稳定(SP) 和症状波动(FP)PD 病人服单剂量LD 后的多时点血药浓度,同时动态观察相应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根据Sheiner 效应室模型理论推导出两组病人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的关系曲线,比较两者曲线参数的差异。结果 SP 和FP的LD 效应室浓度药物效应关系曲线的参数有较大的差异,EC50 、Hill 系数与病程、病级、LD 疗程正相关,T1/2eq与病程、病级、LD 疗程负相关。结论 LD 效应室药物浓度效应关系是研究PD 长期治疗后临床效应变化的有效方法。PD临床药效学变化规律对PD 症状波动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运动波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吡贝地尔( 泰舒达) 治疗帕金森病运动波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50 例帕金森病运动波动患者治疗前后为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在原治疗基础上每日加用吡贝地尔100 ~150 mg ,连续观察8 周。临床疗效按帕金森病改良 Webster 10 大症状评分法为观察指标。结果 吡贝地尔对运动波动的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痛性痉挛的有效比例分别为19/24 、9/22 和3/4 ,总有效率为62 % 。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多见。结论 吡贝地尔治疗帕金森病运动波动疗效肯定,口服吗叮啉可使不良反应减轻或缓解。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受体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2(DRD2)、D5(DRD5)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分布规律。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技术对141名广州地区汉族人的DRD2、DRD3、DRD5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其他人群做了比较。结果 DRD2基因3’端非翻译区的Taq1A突变点A1(TaqI-)、A2(TaqI+)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和52%;A1A1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院收治了较多的晚期和经外院治疗后复发的绒癌患者。这类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复杂;对抗绒癌药物有耐药性;对化疗的耐受性差、副反应重;给药时静脉穿刺困难。针对上述特点,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问题呈现普遍化、低龄化、重度化趋势,近视发生前的远视储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远视储备过早消耗是近视快速和过早发生的预测因素,儿童远视储备消耗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妊娠并发症、孕期营养、早产、母乳喂养、生长速度、户外活动、视近作业和睡眠等。本文通过对儿童远视储备的生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抓早抓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联及学段差异。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深圳市宝安区西乡、松岗、石岩、福永、沙井、新安6个街道14所学校30 188名儿童青少年,采用问卷调查中小学生人口特征、是否近视及近1个月含糖饮料摄入频率。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关联。结果 30 188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为49.8%。控制性别、学段、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近视后,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与几乎不喝含糖饮料相比,每周摄入≥4次含糖碳酸饮料、含糖茶饮料、含糖咖啡饮料的儿童青少年近视OR(95%CI)值分别为1.18(1.07~1.31)、1.16(1.06~1.27)和1.25(1.09~1.42)。按学段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小学1~3年级学生每周摄入≥4次含糖碳酸饮料、含糖茶饮料和含糖咖啡饮料的近视OR(95%CI)值分别为2.32(1.37~3.93)、2.29(1.38~3.80)和6.14(2.75~13.71);小学4~6年级学生每周摄入≥4次含糖碳酸饮料、含糖茶饮料和含糖咖啡饮料的近视OR(95%CI)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