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9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胆道梗阻常见病因主要有胆道结石、炎症和胆系肿瘤。影像学检查中,超声,CT、MRI可明确梗阻的部位、性质及梗 阻程度;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及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为有创伤性检查,目前主要用于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脑3D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 pcASL)对显示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脑血流灌注(CBF)特点,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16例AD患者和19例年龄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磁共振常规检查和3D ASL灌注成像检查。使用SPM8软件对获得的脑血流图进行预处理,比较两组的CBF差异;并比较CBF减低脑区的平均CBF值与MMSE、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D组存在CBF灌注减低区,主要为双侧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双侧楔前叶、双侧中扣带回、后扣带回、左侧角回、左侧顶下回及左侧额上回(t=5.32,P<0.001)。双侧楔前叶、双侧中后扣带回、双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角回及左侧顶下回的CBF值与MMSE、MoCA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3D pcASL可发现AD患者脑区的灌注异常,并且 CBF减低区的CBF值与认知功能的减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3D pcASL), 探讨抑郁合并高血压患者脑血流灌注特点,并分析其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16例临床诊断为抑郁的患者为抑郁组(男3例、女13例,年龄42~72岁),16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男3例、女13例,年龄41~68岁),16例抑郁合并高血压患者为共病组(男3例、女13例,年龄45~74岁),1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男3例、女13例,年龄43~68岁)。使用GE 3.0T磁共振扫描3D pcASL序列并自动生成脑血流图,使用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8)软件对脑血流图进行预处理、空间标准化和平滑。使用方差分析比较4组之间脑血流灌注差异,提取脑血流灌注减低区的平均脑血流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共病组可见多个脑区出现脑血流灌注减低,包括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右侧顶上回、右侧顶下回、右侧缘上回、左侧尾状核、左侧岛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组脑血流灌注在双侧额中回出现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组未出现脑血流灌注异常。与抑郁组比较,共病组在双侧额叶和右侧缘上回脑血流灌注减低;与高血压组比较,共病组在左侧额中回脑血流灌注减低。相关分析显示各灌注减低区平均脑血流值与HAMD-17量表评分未见明显相关。结论: 尽管抑郁患者、高血压患者未见脑部脑血流灌注减低,但共病患者存在多个脑区脑血流灌注减低,提示高血压可能对脑血流低灌注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曾祥柱  李选 《当代医学》2009,3(5):12-14
目的初步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在评价外周动脉梗阻性疾病(PAOD)兔后肢缺血模型中骨骼肌组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后肢的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1,28,42及56天行CT灌注成像检查,原始灌注图像经CTPerfusion软件处理,分析两侧后肢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及相关灌注参数特点及差异。结果术后手术侧肢血流灌注较对侧急剧减低,术后7天内灌注恢复非常缓慢,从14天起灌注恢复逐渐加快,各项灌注指标(BF、BV、MTT及PS)较健侧均有明显差异至56天接近正常水平,但血流量(BF)仍有差异。结论CT灌注成像能够安全、无创、定量并且较准确的评估动物后肢缺血模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肌肉组织灌注变化。  相似文献   
5.
6.
疼痛是一种复合的感觉,包括感觉、认知和情感的三种成分(Melzack and Casey,1968),每种成分受大脑的特定区域的调控,同时相互作用整合成一个平行的网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DTI探讨抑郁症患者脑区改变情况及高血压对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纳入25例抑郁症(抑郁症组)、25例高血压(高血压组)、21例抑郁高血压共病(共病组)患者和22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DTI检查,获得FA及ADC参数图,比较4组间不同脑区FA值和ADC值差异;评价差异脑区平均FA值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抑郁症组FA值下降脑区包括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额下回、右侧楔前叶、右侧杏仁核和左侧枕中回;共病组FA值下降脑区包括双侧尾状核、右侧额上回、右侧海马旁回、右侧岛叶、右侧颞极、右侧丘脑、右侧楔前叶和右侧苍白球;高血压组FA值未见明显差异。各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抑郁症组右侧海马旁回、右侧杏仁核,共病组右侧海马旁回、右侧岛叶、右侧颞极、右侧苍白球、左侧尾状核的平均FA值与HAMD17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DTI中抑郁症和高血压共病患者较抑郁症患者FA值下降脑区增多,高血压可能对抑郁症存在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兔骨骼肌缺血模型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初步探讨MR DTI在定量评估兔后肢缺血模型骨骼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结扎并切除一侧后肢股动脉,成功建立兔后肢缺血模型共12只,分别于术后3 d(12只)、10 d(10只)、28 d(7只)、56 d(5只)对两侧小腿行DTI检查,并在每个时间点留取病理组织.观察两侧肌组织在DWI、本征向量(λ)_1图、λ_2图、λ_3图、ADC图和部分各向异性(FA)图上的表现,并测量后组肌群的λ_1、λ_2、λ_3、ADC值和FA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侧小腿的差异,并与病理组织对照.结果 术后3 d手术侧ADC值升高(ADC_(术侧)=1.72±0.16,ADC_(健侧)=1.53±0.16,t=6.48,P<0.01),其中λ_2和λ_3 2个特征矢量值升高明显(入_(2术侧)=1.70±0.15,入_(2健侧)=1.51±0.06,t=10.87,P<0.01;入_(3术侧)=1.17±0.12,λ_(3健侧)=0.88±0.12,t=6.67,P<0.01),FA值急骤下降(FA_(术侧)=0.24±0.04,FA_(健侧)=0.39±0.03,t=-10.61,P<0.01);术后10 d缺血骨骼肌ADC值及λ_2、λ_3值下降,但两侧仍有差异(ADC_(术侧)=1.65±0.16,ADC_(健侧)=1.50±0.12,t=6.42,P<0.01;λ_(2术侧)=1.62±0.32,λ_(2健侧)=1.48±0.31,t=5.09,P<0.01);λ_(3术侧)=1.11±0.13,λ_(3健侧)=0.85±0.09,t=6.26,P<0.01),λ_1值恢复正常(λ_(1术侧)=2.20±0.21,λ_(1健侧)=2.18±0.20,t=0.87,P=0.40);术后28 d ADC及λ_3值恢复正常(ADC_(术侧)=1.51±0.16,ADC_(健侧)=1.55±0.14,t=-1.35,P=0.23;λ_(3术侧)=0.95±0.10,λ_(3健侧)=0.92±0.06,t=1.70,P=0.14),但λ_2及FA值仍有差异(λ_(2术侧)=1.45±0.23,λ_(2健侧)=1.52±0.95,t=-3.56,P=0.012;FA_(术侧)=0.35±0.02,FA_(健侧)=0.40±0.03,t=-3.83,P<0.01);术后56 d各观测指标均恢复正常(ADC_(术侧)=1.57±0.18,ADC_(健侧)=1.58±0.23,t=-0.71,P=0.52;λ_(1术侧)=2.18±0.18;λ_(1健侧)=2.24±0.14;t=-0.22,P=0.10;λ_(2术侧)=1.64±0.13,λ_(2健侧)=1.59±0.15,t=0.89,P=0.42;λ_(3术侧)=0.89±0.1,λ_(3健侧)=0.91±0.07,t=-1.64,P=0.18;FA_(术侧)=0.39±0.03,FA_(健侧)=0.41±0.02,t=-0.83,P=0.47).组织学观察,在缺血后3、10 d见肌肉损害,28 d后缺血肌肉逐渐恢复,56 d恢复正常形态.结论 DTI可以定量且较准确地评估动物后肢缺血模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肌肉组织损伤及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成像在评价骨骼肌血流灌注改变和侧支动脉生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1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一侧后肢的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3、7、14、21、42 d行MSCTP成像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分析两侧后肢小腿腓肠肌感兴趣区(ROD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相关灌注参数特点,并对生成的侧支动脉计数.结果 术后3 d术侧后肢血流灌注较对侧急剧减少,TDC相对峰值和各项灌注指标(BF、BV、MTT及PS)在术后7 d内恢复非常缓慢,较健侧均有明显差异(P<0.01);术后7 d开始灌注恢复逐渐加快,14~42 d相对峰值、PS与MTT及BV逐步接近正常水平,但BF在42 d仍有差异(P<0.05).7 d内侧支动脉生成较少,7~21 d生成增多(P均<0.01),21~42 d侧支动脉生成缓慢(P=0.257);CTA侧支动脉与相对峰值、BF和BV明显相关(R2=0.56、0.51和0.56,P均<0.001).结论 缺血肌组织血流的恢复与侧支动脉的生成相关;CTP结合CTA成像能够无创、定量、较准确地评估动物后肢缺血模型随时间推移发生的肌肉组织灌注和侧支动脉形成情况.  相似文献   
10.
曾祥柱  李选 《当代医学》2009,3(5):110-112
慢性骨骼肌缺血即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骼肌长期慢性的缺血缺氧改变。引起慢性骨骼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通常指周围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缺血性疾病,常见于下肢。由于组织缺血造成肌肉和神经的营养障碍,表现为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病情严重时可引起足趾溃疡和坏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