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孕酮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focal cerebral ischemic and reperfusion injury,fC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在建立大鼠fCIRI模型前96、48、1h分别给予孕酮(8mg/kg)1次性腹腔注射.建立大鼠fCIRI模型,在fCIRI后第3~8天,检查大鼠的空间记忆功能和缺血侧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量.检测孕酮预处理后1~96 h的海马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磷酸化水平和活化ERK1/2核转移.结果 造模前48、1h经孕酮预处理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存活数量(mm-1)较造模后明显增多(164.3±11.0、218.5±9.1与142.7±12.1,F=29.45,P<0.01);造模前48、1h经孕酮预处理的大鼠能明显缩短脑缺血导致的水迷宫逃避潜伏期(s)延长(32.4±14.3、10.3±11.1与19.2±9.6;F=35.84,P<0.01).海马CA1区ERK1/2磷酸化水平在孕酮给药后的12 ~48 h明显增强,96 h恢复基线.核内ERK1/2磷酸化水平在孕酮给药后2h增加,并持续到48 h.孕酮增加胞质ERK1/2及胞核内ERK1/2磷酸化的水平能被RU486阻断.结论 孕酮预处理对缺血引起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空间记忆功能;孕酮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有48 h以上的有效时间窗;在孕酮的神经保护作用依赖于孕酮受体介导的ERK1/2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联合胶体扩容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80例)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实验组(8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序贯替罗非班联合胶体扩容治疗,疗程为48 h,之后2组均续以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观察2组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安全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自溶栓至第10天,2组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溶栓至第3天,2组严重出血及轻微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7、14、30 d后,实验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14、30 d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30、90 d后,实验组m 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联合胶体扩容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桥接治疗对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老年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桥接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桥接组给予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对照组直接行机械取栓,比较2组预后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桥接组治疗后NIHSS评分、BATMAN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54±1.23)分vs(7.12±0.98)分,(2.12±0.34)分vs(2.87±0.44)分,P<0.01]。2组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桥接组术中取栓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2.43±0.33)次vs(2.98±0.41)次,P<0.01]。2组治疗后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桥接组治疗后mRS评分0~1分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2.50%vs 27.50%,P<0.05)。结论 溶栓治疗桥接机械取栓可显著改善老年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序贯替罗非班联合羟乙基淀粉扩容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40例)替罗非班治疗,试验组(40例)替罗非班联合羟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抽吸血栓治疗对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LVO)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依据预后情况,于我院治疗的200例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被分为预后不良组(112例)与预后良好组(88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血浆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水平,并分析抽吸血栓治疗对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收缩压(SBP)、改良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通(mTICI)1级及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SITN/SIR)1级比例、血浆BG、HbA1c、总胆固醇(TC)、Fg、D-D水平均显著升高,mTICI 2b级及ASITN/SIR 3级比例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mTICI及ASITN/SIR 1级、SBP、血浆D-D、Fg水平是大脑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的AIS患者血管内抽吸血栓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临床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的基础。目前,AIS血管内治疗主要方法有机械取栓、血栓抽吸、动脉溶栓、支架植入等,可有效改善血运及临床症状。但血管内治疗可能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降低手术期间和术后发生血栓形成、栓塞和缺血等并发症风险的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有关AIS血管内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特别是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AIS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3种,分别为替罗非班、阿昔单抗和依替巴肽。替罗非班是国内临床中主要应用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GPⅡb/Ⅲa受体作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通路,其拮抗剂通过直接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快速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替罗非班作为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用法、用量及安全性仍有较多争议,且属于超说明书用药。该文就替罗非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