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 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 %,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 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早期对A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种特征性病理改变: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与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P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神经纤维缠结的聚集主要是由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近来有研究发现,上述特征性病理改变与脑部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GF)所介导的信号系统紊乱相关,上述信号传导系统可能参与AD的发病机制,两者间的相关性已经逐渐被关注.我们将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施天明  张锦华  史宗杰  赵鸿琛  潘婕  耿昱 《浙江医学》2017,39(13):1102-1104,1107
目的探讨急救流程优化对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至穿刺”时间(DT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流程优化前(2015年3至12月)32例为对照组,针对院内延误主要环节对原有急救流程实施改进后,2016年1至9月76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入院至影像检查完成时间(DTI)、影像检查完成至送达导管室时间(ITS)及送达导管室至股动脉穿刺时间(STP)、工作时段DTP、非工作时段DTP以及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结果观察组DTI20(4~124)min、ITS48(2~209)min、DTP87(30~232)min以及工作时段DTP91.5(91~307)min、非工作时段DTP87(32~230)min均较对照组[33(9~59)、87(5~227)、134(53~307)、169(30~232)、114.5(53~244)min]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76.3%)较对照组(40.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院内延误质控合格率超过预期目标。结论对急救流程开展优化改进措施,可显著缩短急诊血管内治疗院内延误。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约10%的缺血性卒中和50%的心源性栓塞与心房颤动有关.心房颤动所致的卒中预后差,复发风险高,病死率增加约60%[1].但目前常规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对缺血性卒中伴心房颤动的诊断率远低于实际发病率[2-3],其重要原因是普通心电检测手段难以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PAF发作时间短,可自行终止和无临床症状,但卒中风险和抗凝治疗原则却与永久性心房颤动相同[4].因此,及时发现PAF对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潘婕  史宗杰  施天明  王美萍  郭舜源  耿昱 《浙江医学》2019,40(4):314-317,321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对前循环大动脉闭塞高龄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因前循环血管闭塞(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患者69例,将年龄≥80岁的17例患者作为高龄组,<80岁的5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的颅内出血风险及90d良好预后。结果高龄组90dmRS评分5(3,6)分,高于对照组的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管再通比例,总体颅内出血、症状性出血以及90d良好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80岁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进行血管内支架取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1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LMWH)联合阿司匹林(aspirin,ASA)治疗动脉源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ABCD3评分测定186例动脉源性TIA患者的分值,根据分值分为低、中、高危3组,每组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每天给予ASA 100mg口服和奥扎格雷160mg静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LMWH脐周皮下注射。观察1月内TIA控制率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的治疗组和对照组TIA控制率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中、高危组的治疗组TIA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高危组的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LMWH联合ASA治疗ABCD3中高评分值TIA和脑梗死发生的近期疗效优于单用ASA。  相似文献   
8.
施天明  王奕琪  黄月虹  邵燕琪  耿昱 《浙江医学》2017,39(18):1557-1559,1563
目的比较Gufoni法与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SC-BPPV)的短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登记研究方法纳入100例连续就诊于眩晕门诊的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Gufoni法与barbecue法进行手法复位,每种方法循环复位2次,复位结束30min后采用平卧侧头试验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复位后即刻疗效。结果经过最多2次循环治疗,Gufoni法复位成功率为90.0%,明显高于barbecue法的68.0%(P<0.05)。Gufoni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与≥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arbecue复位患者中,年龄<60岁组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高于≥60岁组(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与barbecue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60岁患者中,Gufoni法单次复位成功率、二次复位成功率均明显高于barbecue法(均P<0.05)。2种方法复位后BPPV类型转换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ufoni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HSC-BPPV短期疗效优于barbecue法,尤其适用于高龄患者。  相似文献   
9.
施天明  丁美萍 《浙江医学》2009,31(7):936-93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运动神经元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目前ALS药物治疗效果仍不尽人意,因此国外对ALS早期临床诊断过程的研究相当重视。本文对53例ALS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ALS患者临床诊断过程特点,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诊眩晕的诊断是眩晕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了解急诊眩晕症的疾病诊断、鉴别诊断是急诊眩晕症的临床诊治基础,而掌握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也是指导临床医生,尤其是参与急诊的年轻医生,尽快诊断、排除高危眩晕症所不可或缺的.本文结合目前眩晕诊断的现状,结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近年来发表的关于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血管源性头晕/眩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