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1例血氨高疑诊为精氨酰琥珀酸合成酶缺乏症(ASSD)患儿资料, 患儿行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分析、尿有机酸分析、全外显子测序等检查, 确诊后至海南博鳌医疗先行区通过"海南临床急需进口药物申报"管控用药途径接受苯丁酸甘油酯(GPB)治疗并随访。患儿, 男, 7岁8个月, 因"嗜睡、精神行为异常、性格改变1周"于2021年12月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血氨最高325.2 μmol/L, 丙氨酸转氨酶465.7 IU/L, 天冬氨酸转氨酶277.3 IU/L, 血尿遗传代谢示瓜氨酸明显升高(697.42 μmol/L);尿有机酸分析示尿乳清酸水平升高(144.2 μmol/L)、尿嘧啶水平升高(65.1 μmol/L);基因报告仅发现ASS1基因单纯杂合变异(c.1087C>T, p.R363W)。治疗后随访第41天、第90天和第146天血氨分别为21.3 μmol/L、54.6 μmol/L和62.4 μmol/L。随访至2022年7月20日, 效果好, 未见任何不良反应。本病例为中国首例接受GPB治疗的ASSD患儿, 丰富了中国治疗ASSD的经验谱...  相似文献   
3.
国际药监机构和组织针对计算机化系统应用合规性和数据可靠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南,制药企业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管理和合规体系来保障落实.本文探讨了制药企业计算机化系统管理及合规体系建设的一般方法,系统性提升计算机化系统应用合规性与数据可靠性水平,持续满足药品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KCNQ2基因突变相关癫痫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9月经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筛选出的10例KCNQ2基因阳性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一对异卵双胞胎。被证实的突变均用Sanger测序验证,并明确突变的父母来源。结果发现5个新的KCNQ2突变,c.1720_1721delGG、c.185CT、c.2180AG、c. 2245GA、c. 1164AT,另外3个已报道突变c.917CT、c.1687GA、c.1741CT。患儿表现为轻重不一的早发性癫痫脑病(EOEE)。在双胞胎患儿中均发现无义突变c.807GA,但1例临床诊断为EOEE,另1例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家系调查发现家族中5人受累,受累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10例患儿经单药或联合苯巴比妥、丙戊酸钠、托吡酯、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治疗后,大部分症状改善或消失。结论 KCNQ2基因相关癫痫是一种谱系疾病,可从重型的EOEE到中间型的非典型早发癫痫脑病及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再到轻型的良性家族性新生儿癫痫等。KCNQ2基因突变类型及位点分布可能与临床表型相关联,需要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与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54例患儿为对象,根据治疗结局分为有效组(38例)和无效组(16例)。比较两组年龄、性别、抽搐持续时间、脑干损害、并发症和危重评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本组有效38例,无效16例(其中:死亡4例),治疗有效率为70.37%。年龄、高热持续时间、脑干损害、危重程度是影响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的预后因素(χ2=8.946、7.388、8.530、3.985,P<0.05)。其中:年龄≥7岁、高热持续时间≥24 h、有脑干损害、极危重患儿的治疗有效率低于其他患儿。结论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严重的儿科疾病,治疗有效率较低。对于大龄儿童、持续高热抽搐、伴有脑干损伤、症状评分低的患儿,要予以特别关注,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病毒性脑炎患儿不同时期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水平的差异,探讨Caveolin-1、IL-1β、VEGF在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评估其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病例来自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2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65例,急性期54例,恢复期11例;按临床表现又分为轻度组40例及重度组25例,收集对照组10例,癫(癎)组10例.完善脑脊液、脑电图、头MRI等检查.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以上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的水平.结果 Caveolin-1、IL-1β、VEGF水平在病毒性脑炎急性期分别为(49.209±22.320) pg/ml、(16.923±6.823) ng/ml、(44.342±19.264) ng/ml,在恢复期的表达分别为(33.253±20.349)pg/ml、(11.724±3.009) ng/ml、(30.312±18.147)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急性期与恢复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急性期表达高于癫(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炎组患儿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在0.5 -1.0 g/L范围的脑脊液中Caveolin-1与IL-1β及VEGF表达水平高于≤0.5 g/L组,且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不同的脑炎严重程度、不同的抽搐频繁程度、不同的EEG改变严重程度患儿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头MRI改变严重者,脑脊液中Caveolin-1、IL-1β、VEGF水平增高明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veolin-1、IL-1β、VEGF可能参与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断裂基因1(DISC1)蛋白及其mRNA在匹罗卡品致癫痫小鼠海马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癫痫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46只雄性C57BL/6(3~4周)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98只)和对照组(48只),实验组采用匹罗卡品小剂量给药方法建立癫痫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和RealTime PCR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于癫痫持续状态后3 d,7 d,14 d,28 d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海马组织中DISC1和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的表达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齿状回各时间点MCM2阳性细胞数目和MCM mRNA明显增加(P0.05~0.01),随着时间增加,对照组这两者均明显下降(均P0.05)。自第7 d开始,实验组各时间点的海马齿状回和CA3区DISC1蛋白及DISC1 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DISC1和MCM2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相关(P0.01)。结论 DISC1可能通过介导癫痫后新生神经元增生参与癫痫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的基因突变特点和临床特征,为精准治疗及遗传咨 询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靶向捕获二代测序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就 诊的儿童癫痫脑病患儿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应用Sanger测序对变异及来源进行验证。收集分析经基因检测 确诊为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儿童癫痫性脑病患儿33例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归 纳总结。结果:33例离子通道基因突变相关癫痫脑病患儿中,遗传性基因突变4例,新生基因突变29例。其 中,SCN1A 基因突变14例,KCNQ2 基因突变5例,SCN2A 基因突变5例,KCNT1 基因突变4例,GABRB3基 因突变2例,KCNB1基因突变、SCN8A 基因突变、CACNA1A 基因突变各1 例。临床诊断为Dravet 综合征14 例,婴儿癫痫伴游走性局灶性发作4例,大田原综合征4例,婴儿痉挛症2例,非特异性癫痫性脑病9例。33例 均给予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6例联合生酮饮食)。随访3~43个月,癫痫发作未控制17例,癫痫发作部 分控制10例,癫痫发作控制6例;患儿均有智力及运动发育落后。结论: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是儿童癫痫性脑病 常见的遗传性病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引起不同表型癫痫脑病,基因检测可协助病因诊断,并为精准治疗提 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药物治疗儿童脑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住院的儿童脑炎后遗症患儿12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处理,同时给予患儿退热、镇静及脱水利尿常规治疗。并且给予患儿奥卡西平片口服,每次150 mg,每日2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针刺治疗和穴位注射,每次取穴4~5个,注射乙酰谷酰胺100mg。15d为1个疗程,两组患儿均治疗2个疗程。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癫痫、智力障碍、残疾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8%(61/63),显著高于对照组81.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2/63),显著低于对照组1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儿童脑炎后遗症的治疗中,采用针刺联合药物治疗方式可以提升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重症病毒性脑炎(SVE)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及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02例SVE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预后良好组[24例,儿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CGOS)评级4~5级]和预后不良组(78例,CGOS评级1~3级),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影响SVE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中,痊愈15例,9例有轻度后遗症;预后不良组中,14例死亡,25例留有严重后遗症,39例有中度后遗症。预后良好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惊厥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发热持续时间长(5 d)、脑电图重度异常、头颅MRI累及病变超过2处或累及幕下以及应激性高血糖为SVE预后不良因素,其OR值分别为13.468、4.580、2.378、10.196、3.012、6.316。结论SVE严重威胁儿童的生存质量,伴有惊厥持续状态、呼吸衰竭、发热持续时间长、脑电图重度异常、头颅MRI累及病变超过2处或累及幕下以及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儿童SVE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