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9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颅脑损伤开颅术后骨缺损的修补采用自体骨瓣回植的方法愈渐增多,运用简便实用的方法贮存离体颅骨能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自体骨回植机会。笔者根据低温贮存骨瓣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选用生活冰箱的冷冻室作为贮存容器,经20例临床应用观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 资料与方法本组2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均有脑挫伤及颅内血肿,急诊手术去骨瓣减压。其中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9~53岁,平均31.7岁。手术取骨瓣范围6~8cm×8~10cm,骨瓣取下后彻底清除其外表骨膜组织,并以生理盐水洗净表面血污,擦干水迹置入消毒甘…  相似文献   
2.
颅骨凹陷骨折复位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骨凹陷骨折在神经外科临床上较常见,骨折片的凹陷超过一定的限度须经手术复位。但是,达到理想的复位有时是比较困难。我们利用自行设计的一种架撑旋转提升式的颅骨复位器对17例颅骨凹陷骨折做手术复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单侧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附17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镜在经鼻腔一蝶窦垂体腺瘤显微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鼻内镜辅助下单侧蝶窦人路手术治疗垂体腺瘤17例。结果肿瘤全切15例,次全切2例,症状得到改善,术后无脑脊液鼻漏、鼻中隔穿孔及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采用鼻内镜技术与显微外科技术相结合在经鼻腔一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中具有优势互补的作用,有利于实现微创手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术后并发迟发性脑脊液鼻漏的原因,探讨鼻内镜下经蝶窦人路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蝶窦入路垂体瘤术后并发迟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脑脊液鼻漏的原因、部位和鼻内镜手术修补情况.结果 11例患者中,7例予自体脂肪、肌肉、游离中鼻甲黏膜瓣分别修补成功;4例予自体肌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引导下显微手术摘除脑囊虫病灶的方法和优越性。方法应用ASA-602S型脑立体定向仪对囊虫病灶实施定位,配合显微手术摘除脑重要功能区及脑深部囊虫病灶。结果立体定向手术定位准确,均一次性找到病灶。其中颞叶病灶18例,额叶病灶14例,顶叶病灶9例,枕叶病灶7例。囊虫病灶直径为0.5~3.2cm。病理报告均证实为脑囊虫。术后3d~1个月复查CT或MRI显示病灶消失,无死亡病例。结论立体定向引导的显微手术摘除脑囊虫病灶是一种定位精确、对脑组织损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48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和术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48例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均予手术夹闭动脉瘤,同时清除颅内血肿2例。术后出现症状性血管痉挛19例,其中17例经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随访1~3个月,病人恢复良好者36例,轻残者8例,重残者2例,死亡2例(呼吸道感染1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早期施行显微手术疗效较好。术中避免动脉瘤破裂以及正确处理术中破裂出血,充分解剖暴露瘤体瘤颈,避免盲目操作,术后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手术复发相关因素,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方法总结近十年以来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鞍区肿瘤120例,其中垂体腺瘤75例,脑膜瘤25例,颅咽管瘤20例。采用翼点或额下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后复发病例,比较肿瘤大小、病理性质、生长方式、手术切除情况、术后是否配合放疗等因素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120例病例中镜下全切除89例,大部切除31例,术后4~6周放疗75例,术后复发21例,复发率为19.9%。结论鞍区肿瘤显微手术后复发与肿瘤切除的程度,肿瘤性质、大小、生长速度、生长方式以及术后是否配合放疗等因素密切相关。术后肿瘤组织残留、侵袭性生长的肿瘤、以及巨大的鞍区肿瘤,复发率明显增高,手术后行放疗是目前降低复发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术后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颅骨钻孔引流术后复发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方案治疗,观察治疗1周、2周、1个月、3个月时的患者症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血肿吸收程度判断疗效。 结果治疗1周时13(13/16,81.25%)例症状减轻,15(15/16,93.75%)例ADL评分提高(P<0.05),2周左血肿开始减少(P<0.05),治疗3个月时15例症状完全改善、ADL评分恢复正常、血肿完全吸收,1例症状明显改善、ADL评分恢复正常、血肿大部分吸收,1例治疗2周时并发急性胆囊炎肝功能异常者病情加重血肿扩大,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后继续服药治疗后痊愈。 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手术后复发慢性硬膜下血肿有明显效果,但对于肝功能异常者需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CTA指导下早期手术治疗病情Hunt-Hess高分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病情Hunt-Hess高分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急诊行CT和CTA检查,均在12h内行急诊手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夹闭动脉瘤颈,清除颅内血肿,并去骨瓣减压。结果按GOS评分,出院时恢复良好5例,轻度残废7例,重度残废8例,死亡5例。结论在紧急情况下CTA可作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要影像学方法。急诊手术治疗可以提高病情Hunt-Hess高分级的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及磁共振血管造影的广泛应用,动脉瘤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复杂的病例,常会误诊为肿瘤或脑出血而开颅,给病人带来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