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53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98篇
综合类   95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79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计算机导航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骨科手术,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2004年2~12月,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共行13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51枚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58枚交锁髓内钉远端交锁螺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全部在导航下完成手术,术中明显减少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计算机导航手术安全有效,更有利于微创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屈曲和后伸推拿时腰椎小关节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脊柱推拿手法的疗效,本文将观察分析腰椎后部结构的主要部分——小关节在屈腰和后伸推拿时的运动学变化规律,以探索手法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4.
薛文东  skarSchmid  戴克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758-2759,F012
背景:足关节运动变化的动力学研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步态分析、工业机器人和制鞋等领域。应用于二维测量技术已经不能准确地反映足的功能变化和标记的三维运动状况。目的:了解足在三维空间中的角度变化规律。设计: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在德国Erlangen-Nuremberg大学骨科医院三维运动分析实验室完成,选择5例正常人作足三维运动分析,男3例,女2例;年龄30~50岁。方法:应用热塑材料作三维标志的支架.紧贴足背、足跟。通过ALBAV-ISION ACAM50三维运动分析系统定位标志在三维坐标系的位置,计算出足在三维空间中的角度。主要观察指标:足在三维空间的角度及角度曲线。结果:正确描绘了足的三维运动规律。反映了足的内外旋,内外翻,前后转的过程。结论:该测量方法是一个较为完善的三维人体运动临床和科研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结了10年来各种腰椎手术559例中发生并发症46例的临床资料,对其防治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临床资料 一、559例腰椎手术病例中,男性355例,女性204例,年龄15~61岁,平均38岁。疾病分类以腰椎间盘突出症居多,有419例。其次腰椎管狭窄症43例;腰椎骨折脱位伴截瘫38例;脊髓和马尾肿瘤19例;腰椎滑脱症16例;腰椎结核12例;腰椎骨肿瘤5例;另有7例为第二次手术。手术方式包括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减压术、髓核摘除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脊髓或马尾肿瘤摘除术、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术、骨折脱位复位内固定术等。前路手术主要是结核病灶  相似文献   
6.
股骨上端形态曲线的测量、参数化与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84根完好的中国人成人股骨标本进行正位和侧位两个方向的X线摄影,得到股骨正、侧两方位的X光片。对X光片上股骨上端髓腔内侧形态进行描绘,将描绘好的图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图像预处理后提取其曲线形态数据,并将形态数据参数化,从而得到可比较的、能准确表现股骨形态的量化数据,为股骨形态的分类分析和系列型人工髋关节的参数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EB病毒BHRF1基因克隆,其表达产物抑制CHO细胞凋亡功能的研究。方法 以B95-8细胞株EBV DNA为模板设计一对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BHRF1基因,用目的基因内的两个单酶切点BamHⅠ、BglⅠ进行酶切鉴定。用引物上所引入的两个酶切位点NcoⅠ、SclⅠ酶切目的基因后定向连接到pBV221载体上,转入宿主菌DH5α经质粒抽提,单、双酶切鉴定,从所获克隆中筛选重组质粒克隆。温控诱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Rsa I、Sma I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 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 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I、Sma I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 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I、Sma I多态性的关系。结果 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Rsa I、Sma I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T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成功建立vWF基因 Rsa I、Sma I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I、Sma I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基因Bsa 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对基因芯片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两位点多态性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有无相关关系.方法设计、合成两组寡核苷酸探针,使用3甲氧基氨基丙基硅烷、戊二醛等化学物质,实现探针与固相支持物玻片的连接.应用不对称PCR方法扩增Rsa Ⅰ、Sma Ⅰ多态性片段,在扩增体系中掺入荧光标记dUTP,获得被测片段的单链标记产物.对核酸杂交反应的温度、动力学和离子浓度变化进行研究,获得最佳的杂交鉴别条件.对20名正常人,酶切法确定多态性基因型,再用寡核苷酸阵列法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该方法对50例血栓病人进行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发生与vWF基因Rsa Ⅰ、Sma Ⅰ多态性的关系.结果寡核苷酸阵列法和酶切法对20例标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血栓病人与正常人Bsa Ⅰ、Sma Ⅰ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GG、GA、AA和CC、CT、TF分别为4.0%、12.0%、84.0%和24.0%、44.0%、32.0%,正常人分别为1.4%、11.8%、86.8%和8.8%、57.4%、33.8%,血栓病人等位基因频率G、A和C、T分别为10.0%、90.0%和46.0%、54.0%,正常人分别为7.4%、92.6%和37.5%、62.5%,血栓病人与正常人之间两位点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vWF基因RsaⅠ、Sma Ⅰ多态性寡核苷酸阵列检测方法,为基因芯片技术在SNP检测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未获明确证据表明Rsa Ⅰ、Sma Ⅰ多态性与血栓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tress adaptability of freeze-dried bone allograft.Methods Cortical and cancellous allograft were transplanted to each side of the midshaft diaphyseal ulna in two groups of 28 animals. The left transplanted allograft w as free from fixation and bore a normal physiological load, while the right tran splanted allograft was protected from loading by a simple external fixator and b ore less load. Animals were sacrificed at the 2nd, 4th, 8th, 16th week after tr ansplantation and specimens were taken out for bone histomorphometry studies an d analysis of collagen gene expression by in situ cDNA-mRNA hybridization.Results Labeled surface(LS) and bone mineral apposition rate(MAR) of the normally loaded graft-host bone interfa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ess load ed side at the 4th,8th,16th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Parameters reflecting t he internal repair process of the allograft, such as LS in cortical and cancello us bone or MAR in cortical bone of the normally loaded side were significantly h igher than those of the less loaded side at the 16th week after transplantation . The result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indicated that more osteoblast-like cell s expressing the type Ⅰ collagen gene were found in the interface or interior o f normally loaded grafts. Conclusion The stimulus of physiologic load can accelerate the early union of allograft-ho st bone interface and later new bone creep substitution to the necrotic allogra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