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独应用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作用。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8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19例慢性硬膜血肿患者,均经头颅 CT 检查确诊,给予静脉氨甲环酸(1 g/d)治疗,1周后改为口服(250 mg ,每日3次),持续1~5个月[(2.73±1.05)个月],随访6~10个月。比较患者用药前后 CT 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效果分为有效和无效。19例中有效13例(68.4%);无效6例(31.6%),其中3例(15.8%)因临床症状加重改用手术治疗,1例(5.3%)因血肿量及症状变化不大改为手术治疗,1例(5.3%)因药物不良反应停药治疗,1例(5.3%)失访。结论单独应用氨甲环酸保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腰大池引流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患者的疗效。方法 100例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穿刺术释放脑脊液,观察组采用腰大池引流术。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红细胞数、颅内压、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CVS)、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栓塞术后3、7、10及14 d红细胞数、颅内压水平、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栓塞术后CVS、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8%、10%)显著低于对照组(28%、30%,P0. 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术后的老年患者早期应用腰大池引流优于腰椎穿刺,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术后CVS及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血管内介入栓塞对Ⅲ级颅内动脉瘤(IA)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Ⅲ级IA患者100例,根据手术时间的不同分为超早期手术组50例,早期手术组50例。对患者进行手术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昏迷状况,采用改良Rankin评分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两组手术前(P 0.05)。超早期手术组手术后神经功能评分低于早期手术组手术后(P 0.05)。两组手术后GCS评分高于两组手术前,生活质量评分低于两组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早期手术组手术后GCS评分高于早期手术组手术后,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早期手术组手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早期手术组患者预后良好率86.00%高于早期手术组6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超早期手术组并发症率10.00%低于早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2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能有效的改善Ⅲ级IA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三维DSA彩色融合技术在大脑中动脉远端血管介入术中导航定位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大脑中动脉远端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3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17,术中采用三维DSA彩色融合技术辅助导航)和对照组(n=19,采用二维路径图导航)。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微导管超选病变血管导引时间、X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空气比释动能(AK)、剂量-面积乘积(DAP)]、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间手术时间[(95.80±12.50) min比(103.70±9.60) min]、微导管导引时间[(5.82±1.94) min比(8.47±2.48) min]、X线透视时间[(35.76±4.72) s比(51.16±5.80) s]、对比剂用量[(27.06±2.77) mL比(33.05±5.46) mL]、辐射剂量[AK:(88.48±21.67) mGy比(234.99±40.60) mGy,DAP:(7.11±1.07) Gyc/m2比(13.40±3.34) Gyc/m2,]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总结和评估本组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结果和血管造影结果.方法 2009年4月至2011年10月,共有169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利用统计方法评价分析栓塞程度、临床结果、血管造影结果及栓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169例患者中,共有166(98.2%)例患者(179枚宽颈动脉瘤)支架释放满意.术中即时造影显示101枚动脉瘤(56.4%)完全栓塞,55枚动脉瘤(30.7%)近全栓塞.接受血管造影随访患者共108例,平均随访时间8.1个月,造影显示95枚动脉瘤(79.8%)为完全栓塞,12枚动脉瘤(10.1%)为近全栓塞.166例患者中6例发生血栓(其中症状性血栓形成5例,无症状性血栓形成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1例.造影随访108例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10枚动脉瘤)复发,均行二期栓塞,栓塞结果满意.结论 Enterprise支架对宽颈动脉瘤的辅助栓塞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完全栓塞率较高以及并发症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经LVIS支架于急性期治疗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均采用LVIS支架进行治疗,术后即刻、半年及1年随访造影结果采用Raymond分级(RS分级)进行评估,临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评分。结果本组56例患者中,共对60个动脉瘤行LVIS支架置入,支架展开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48/60),近全栓塞率为13.3%(8/60),不全栓塞率为6.7%(4/60);术后半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7.8%(36/41),近全栓塞率为7.3%(3/41),不全栓塞率为4.9%(2/41);术后1年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3.0%(39/47),近全栓塞率为12.8%(6/47),不全栓塞率为4.3%(2/47)。56例患者中有49例获得临床随访,失访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3±4)个月,临床随访显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率为87.8%(43/49)。术中并发症7例,分别为术中载瘤动脉内血栓形成5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 LVIS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眶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破裂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纳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经眶外侧入路手术夹闭的破裂FPCA动脉瘤患者,共55例,其中规则囊状动脉瘤41例,不规则囊状动脉瘤11例,梭形动脉瘤3例。 结果55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其中完全夹闭49例(89.1%),瘤颈残留5例(9.1%),瘤体残留1例(1.8%)。因过度夹闭载瘤动脉引发缺血性并发症6例(10.9%),其中规则囊状动脉瘤4例(9.8%,4/41),不规则囊状动脉瘤2例(2/11);6例患者中,3例(5.5%,3/55)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2~5分]。影像学随访50例,时间为5~9(6.7±1.0)个月,复发2例(4.0%)。术后52例临床随访≥1年,mRS评分0分38例、1分10例、2分3例,4分1例。术前动眼神经麻痹29例,临床随访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9例,未恢复7例。 结论经眶外侧入路显微夹闭破裂FPCA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其中不规则囊状动脉瘤复发率及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贝母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贝母甲素2.5、5、10 mg组,每组15只大鼠。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贝母甲素给药组大鼠在手术前10 d每日分别灌胃贝母甲素2.5、5、10 mg·kg-1,在手术24 h后再连续3 d分别灌胃贝母甲素2.5、5、10 mg·kg-1。正常组和模型组在同一时间灌胃等量生理盐水。给药结束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HE染色观察脑组织损伤,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18和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caspase-9、caspase-3、bax、bcl-2、LC3Ⅱ/LC3Ⅰ、beclin1、p62、PI3K、Akt和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为0分,模型组神经功能评分为(2.8±0.4)分。与模型组相比,贝母甲素2.5、5、10 mg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 <0.05),脑组织形态得到改善;caspase-9、caspase-3、bax表达显著下调,bcl-2表达显著上调(P <0.05);MDA和LDH含量显著降低,SOD含量显著升高(P <0.05);ICAM-1阳性细胞比率显著降低,IL-6、IL-18和IL-1β的含量明显降低(P <0.05);p62、PI3K、Akt和mTOR表达明显下调,LC3Ⅱ/LC3Ⅰ和beclin1表达明显上调(P <0.05),且效果随着给药量的增加而呈增强趋势。结论贝母甲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减轻病理损伤和神经功能障碍,这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调节PI3K/Akt/mTOR自噬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总体发病率为3.6%~6%,也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原因[1-3].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细胞对血流产生的多种压力非常敏感,特别是血管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4].大量文献提示内皮细胞直接暴露于WSS,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强度与暴露于WSS的时间和强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暴露于WSS的内皮细胞能在刺激基因转录、激活离子通道、重组细胞骨架等过程中发生改变并与基质牢固粘附,内皮细胞按血流方向重排使摩擦力降到最低从而适应新的血流环境[5].因此,WSS是影响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最重要的血流动力学因素.最近,国外文献不断提示下列内皮细胞相关易感基因与WSS的关系十分密切.现就颅内动脉瘤形成早期阶段,国际上WSS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关易感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