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头部主干动脉颅外段阻塞性损害以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其临床表现与人脑中动脉主干或其主要分枝阻塞极相似,椎动脉阻塞的症状多种多样,但颈内动脉与椎动脉常合并受损,表现为颈动脉—椎动脉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归纳为附壁血栓形成、动脉性血栓栓塞、侧支循环代偿失调和脑血液动力学障碍四个方面。特别是后二者对脑血管阻塞结果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115例死亡病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115例SAH的死因,以40~59岁最多,发病后1~2周再出血死亡72例(62%),因急性脑水肿—脑疝等非再出血死亡43例,全组病例皆处于SAH急性期,应及时明确病因,采取措施防止再出血,  相似文献   
3.
对35例慢性脑血吸虫病患者的临床、病灶、脑组织活检和CT资料进行分析。在诊断上,提出临床与CT检查对本病误诊的原因,强调来自血吸虫疫区或有血吸虫病史,以颅内压增高综合征和癫痫发作为突出表现者,应行血清与脑脊液血吸虫间接血凝试验。在治疗上,因病灶脑组织活检多具有活动性虫卵结节,故对每一病例均应尽早使用杀虫药吡喹酮治疗,若药物治疗后颅内压增高症状仍不能缓解者,则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我科近20年来经脑血管造影发现脑底异常血管网症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8例,女5例;6~16岁4例,29~48岁9例。二,临床表现:1.发病形式与入院病程:均为卒中样发病,病后10小时至8天入院12例,67天1例。2.首发症状:有不同  相似文献   
5.
从1970年起我们创用脊髓腔电针(简称脊髓针)治疗非外伤性截瘫,取得较好效果。现以急性脊髓炎为例,将加用脊髓针28例和未用脊髓针32例作一对比分析,以反映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科自1957年至1981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393例。死亡85例,病死率为21.6%.本文对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一、性别、年龄与病死率的关系死亡的85例中,男:女为1.5:1.发病年龄以31~60岁为高,其原因可能主要与该病各年龄组的病因不同有关.二、病因与病死率的关系85例中68例作颈内动脉造影,发现阳性病理征象者40例(见附表).三、临床表现与病死率的关系参照 Botterell 氏Ⅰ~Ⅴ级临床标准,将本组分为轻型(即Ⅰ、Ⅱ级)、重型(即Ⅲ级)和极重型(即Ⅳ、Ⅴ级).本组三型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16.40%、21.05%和42.31%,三型病死率之间差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1991年1月至1993年4月收治经CT确诊的脑出血患者140例,其中血肿破入脑室和脑室-蛛网膜下腔者40例(简称破入组),占28.6%,与资料完整的未破入脑室的脑出血53例(简称未破入组)对比分析如下。1资料全组93例,男58例,女35例,年龄11~78岁。1.1主要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以头痛和偏侧无力为突出,破入组分别为26例(65%)和8例(20%),未破入组分别为16例(30.2%)和30例(56.6%)。头痛以破入组多见,偏侧无力以未破入组多见,二者两组中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脑膜刺激征(+)在破入组中有38例(95%),未破入组…  相似文献   
8.
<正> 定量步行是医疗体育中最简便易行而又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广泛地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包括心肌梗塞在内的病人康复中.因此作者确定:(1)研究健康人步态的主要特征(跨度、每分钟步行数、速度),主要以数学公式来表示这  相似文献   
9.
自发性脊髓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一少见病,我科1963年4月至1984年6月遇见6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病例的资料整理如下(附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