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6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1项新的、无创无痛、有效刺激大脑皮质的方法,由Barker等[1]于1985年首先提出应用于人体,其理论基础是电磁传导的Faraday原理.当置于人体头部上方的线圈内有快速电流通过时,可产生一个时程极短的强大脉冲磁场,场强最高可达约2 T[2].  相似文献   
2.
夜间发作性额叶癫 (nocturnalfrontallobeepilepsy ,NFLE)是以夜间丛集性短暂运动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的癫综合征 ,儿童期起病并在成年后持续存在 ,神经系统及影像学检查一般正常 ,多表现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征 ,又被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夜间发作性额叶癫 (autosomaldominantnocturnalfrontallobeepilepsy ,ADNFLE)。2 0世纪 70年代Pedley和Guilleminault描述了见于十多岁儿童和年轻人群的异常睡眠相关性攻击性行为 ,认为是夜间发作性额叶癫的一种形式 ,并称之为发作性夜间漫游(episodicnocturnalwanderings,ENW ) ,也被称…  相似文献   
3.
张夏婷 《临床荟萃》2010,25(24):2181-2181
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病(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NCL)是一组儿童常见的进行性遗传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呈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多于儿童期起病,偶见于成年人。临床特点主要包括智能减退、难治性癫痫和进行性视力下降。病理检查最为重要的结果是以大脑和小脑皮层为著的神经细胞变性以及神经和周围组织细胞内出现自发荧光性脂褐素沉积,是诊断NCL的金标准。现就我院依靠病理明确临床分型NCL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扣带回癫痫的临床电生理特点.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扣带回癫痫患者6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脑电图、手术预后及病理结果.结果 4例前扣带回癫痫患者有不对称性强直,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眼球左右转动,无明确目的的怪异动作等多样性表现;2例中扣带回癫痫患者表现为过度运动和姿势性强直.4例患者的头颅MRI阴性,所有患者的头皮脑电图、PET-CT和脑磁图对扣带回癫痫的定位价值有限.颅内电极脑电图发现症状学不同的扣带回癫痫,扩散通路不同.全部患者行致痫灶切除术且术后无发作,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结论 扣带回癫痫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颅内电极脑电图,尤其是立体定向脑电图(stereoelectroencephalography,SEEG)对扣带回癫痫的定位具有重要作用.头颅MRI阴性的扣带回癫痫,手术切除癫痫灶后也可获得良好预后.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是扣带回癫痫最常见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合并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 对881例急性卒中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急性卒中患者881例,合并肺部感染者131例,感染率为14.9%(131/88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66.2%(98/148);卒中类型、卒中史、糖尿病及侵入性操作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有关(P<0.05),年龄、住院时间、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慢性肺部疾病史、低白蛋白血症以及肾功能不全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显著相关(P<0.01).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为8.4%(11/131),明显高于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1.6%(1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卒中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灶性癫癎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变化特点及其在致癎灶定侧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00例局灶性癫癎患者的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及发作症状所提供的致癎灶侧别信息。结果:在这100例局灶性癫癎发作患者中,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和发作症状可提供明确的致癎灶定侧的信息者分别为53例、76例和73例。结论:在致癎灶定侧诊断中,发作期与发作间期脑电图相比,可提供较高比例的侧别信息;综合分析发作间期、发作期脑电图和发作症状,可以使大部分局灶性癫癎发作的患者获得致癎灶的定侧信息,并为进一步埋置颅内电极,精确定位癫癎灶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帕金森患者的睡眠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结构紊乱与病程的长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用药种类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项睡眠图描记分析技术(polysomnography),分析17例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睡眠醒觉的次数和时间。结果:睡眠效率低于80%的15例,睡眠潜伏期大于30min者9例.睡眠中醒觉的时间大于60min者15例。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的平均睡眠总时间(173min)与病程小于5年者(276min)相比显著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2)。病程大于5年的患者睡眠潜伏期(72min)较病程小f5年者的睡眠潜伏期(35rain)明显延长,呈明显的正相关(r=0.44,P〈0.05)。H—Y分级与总睡眠时间呈负相关(r=0.49,P〈0.05),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r=0.56,P〈0.05)。服用两种以I:药物哲的睡眠潜伏期较用一种药物者的明显延长(P=0.02)。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结构存在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睡眠总时间减少、睡眠效率减低、睡眠觉醒的时间和次数增多及睡眠潜伏期延氐。帕金森病患者病程的长短与总睡眠时间成反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睡眠时间及效率成反比,而与睡眠潜伏期及睡眠中醒觉的次数成正比,用药种类的多少与睡眠潜伏期成正比。  相似文献   
8.
9.
2例女性癫痫患者(例1 15岁,例2 54岁),服用传统抗癫痫药物效果不佳,给予口服左乙拉西坦0.25 g2,次/d,分别在治疗第75、天,四肢及躯干部皮肤出现红色斑疹伴瘙痒。考虑皮疹与左乙拉西坦有关。例1停用左乙拉西坦后3 d皮疹消褪。例2停用左乙拉西坦并接受氯雷他定10 mg、1次/d治疗,1周后皮疹消褪。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奥卡西平对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分别记录17例癫痫患者单用奥卡西平前、后3个月内的发作次数,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值。结果对影响癫痫患者精神状态的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性别是影响该组患者精神量表总分的主要因素。入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内癫痫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80%~100%,经非参数检验分析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的SCL-90分值分别为155.94±59.64和134.00±50.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奥卡西平治疗前后SCL-90改善程度无效占17.6%,有效占47.1%,显效占35.3%。治疗前后SCL-90的改善主要与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及其他附加项目这4个因子的改善程度有关(P<0.05)。结论奥卡西平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癫痫患者部分性发作,还对癫痫患者并存的精神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