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12—2016-1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依据发病前是否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2组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脑卒中预后、病死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前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均是影响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导致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上升(P0.05);溶栓前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溶栓前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收缩压及血糖均会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影响,而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明显影响,且不会引起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与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临床与发病机理。方法:分析24例患者年龄、性别及所伴发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痛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结果: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者内听动脉闭塞发病明显增加。结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内听动脉闭塞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疗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大鼠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7只Wistar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20d后随机分为A、B、C3组(n=9),同时设D组(不构建模型)为正常对照组(n=5)。A组固定于额顶叶处注射维生素B。及维生素B12,1次/d,共25d;B组功能训练(鲍巴斯法);C组不予处理。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情况,50d后处死动物取脑进行电镜观察。结果:D组一般情况正常,A、B、C组大鼠体质量增长迟缓,皮毛干燥无光泽,出现行为能力障碍,如过度兴奋、惊吓、易激惹等。电镜下可见A组神经细胞结构较好,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较轻。B组神经细胞轻度变性,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较明显。C组神经细胞重度变性,呈现重度暗细胞表现,星形细胞足突空泡变性与膜破坏及小血管变化明显。结论:HIBD模型可产生类似脑瘫的病理改变,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位点注射有改善神经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作用,具有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4.
现将2011-05—20013-01我院因非脑部手术而行全身麻醉后出现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上述时期因非脑部手术而行全身麻醉后出现偏瘫病例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50岁1例,50~60岁5例,>60~70岁6例,>70岁1例。其中普外科4例,骨科3例,泌尿科3例,妇科3例。既往有脑梗死史6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糖尿病5例。13例患者均经神经内科会诊,直接转入神经内科治疗或由神经内科持续参与诊断治疗。患者手术前均无言语、肢体麻木、活动异常等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体征。全身麻醉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1.2观察项目(1)病史及临床表现;(2)发病后头颅CT、MRI检查,头颅MRA、颈部血管超声评价颅内外血管检查;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低颅内压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可真  王双喜  谢胜利 《新医学》2001,32(3):160-160
1 引 言 原发性低颅内压综合征(PIH)是指病因不明,侧卧位时腰部蛛网膜下腔穿刺脑脊液压力低于0.7 kPa的一组少见症候群1。本病临床发生率低, 预后良好。现将我院 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收治的13例PIH报告如下。2 临床资料2.1 一般资料 13例中男3例,女 10例,男女比例3∶10,年龄24岁至45岁,中位年龄33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例,类似发作史 1例。所有病人无糖尿病及传染病史,无脑外伤、开颅术、引流术及脑脊液耳鼻漏,无脊椎穿刺史。2.2 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符合1993年《神经病治疗学》PIH的诊断要点2。全部病例有坐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解颅内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根据CT片选择穿刺点,穿刺抽吸部分血肿后置引流管注入UK2万u.4小时后.无负压引流,每日一次,共4天.术后第5-7天拔管。结果:治疗后一个月评定疗效.36例病人,恢复良好18例(50%).中度病残10例(27.8%).重度病残6例(16.7%),死亡2例(5.5%)。结论:本法较锥颅一次性血肿碎吸术,危险性小.疗效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81例糖尿病患者的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81例糖尿病患者TCD检测结果与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糖尿病组BA的血流增快稍低于MCA,高血压组BA的血流增快则明显低于MCA,2组相比糖尿病组BA的血流增快明显高于高血压组,而且糖尿病组BA的频谱和音频异常率不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的同名动脉,也高于同组的MCA和VA。结论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TCD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隐性糖尿病,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后产生的进行性智能障碍综合征,包括缺血性、出血性及脑缺血缺氧损害引起的痴呆.其主要症状为智能障碍,包括认知能力、记忆力、判断和思维能力、计算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减退,伴随着情感、性格的改变[1].研究显示,血管性痴呆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发病率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2].血管性痴呆是可逆的、可治疗的.早期对血管性痴呆进行有效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笔者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对患者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并观察其安全性.现将相关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81例糖尿病患者的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将81例糖尿病患者TCD检测结果与9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结果糖尿病组BA的血流增快稍低于MCA,高血压组BA的血流增快则明显低于MCA,2组相比糖尿病组BA的血流增快明显高于高血压组,而且糖尿病组BA的频谱和音频异常率不仅明显高于高血压组的同名动脉,也高于同组的MCA和VA。结论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TCD检测有助于及早发现隐性糖尿病,预防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疗程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21例患者用大剂量激素递减法治疗。结果 激素治疗有效率100%,激素起效时间:胸腺异常组迟于胸腺正常组(P〈0.01);严重全身型迟于轻度全身型(P〈0.01)。结论 对未能用抗胆碱酯酶药及胸腺切除术得到良好控制的MG患者,可首选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