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右心室肌纤维方向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人心标本沿右心室流入道和流出道各壁长轴纵行切开,再将各壁横切为上、中、下3份,各份按1mm厚度逐厚切开,观察其各层肌纤维方向的角度并绘成坐标图。结果表明,右心室流入、流出道游离壁的肌纤维方向由浅入深基本上是渐变的。流入道游离壁的下1/3和流出道的上1/3,浅中层与内层之间可有纤维方向的突变,流入道隔壁的纤维方向从右向左逐渐移行,偶在左、右室内膜面有方向的改变,流出道右室面的中上部有一纤维方  相似文献   
2.
在30具(男23.女7)共60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与测量了咬肌的动脉与神经来源、咬肌神经的分支以及肌内构筑、咬肌由上颌动脉咬肌支和邻近动脉肌支供血,面动脉与面横动脉的咬肌支为其主要营养动脉.咬肌神经在肌内可分成单干和双干两型,前者居多,两型中其肌内分支间均有吻合.就结果对有关颌面外科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发挥办学优势,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增设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优势及培养模式。方法 分析我校医学教育的办学经验和优势,明确培养目标,设想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结果 我校的医学教育在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临床教学、以及为区域性经济建设和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基础性培养应在七年内连续进行,并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实践培养模式的基本措施。结论 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整体优化、面向临床是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PC机上颅颌面虚拟手术仿真平台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颅颌面解剖结构复杂使得外科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十分必要进行术前模拟以保证手术成功,颅颌面结构的三维重建与手术仿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应用薄层CT扫描数据集,利用Mimics软件对336层,层厚为1.0 mm的CT二维图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颅颌面的三维重建研究与虚拟手术设计.初步建立了数字化可视颅颌面虚拟手术仿真平台,并精确地模拟了颌面外科常见的3种手术方式,即Lefort Ⅰ截骨术、下颌角截骨术和颏成形术.结果提示在普通计算机上应用Mimics软件可以建立数字化可视颅颌面虚拟手术仿真平台,并对其应用进行了探讨,为科研、教学及临床手术规划提供了方便、快捷、直观的方法,并就虚拟手术设计在普通计算机上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咀嚼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Ⅰ.咬肌的动脉与神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30具共60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与测量了咬肌的动脉与神经来源、咬肌神经的分支以及肌内构筑。咬肌由上颌动脉咬肌支和邻近动脉肌支供曲,面动脉与面横动脉的咬肌支为其主要营养动脉。咬肌神经在肌内可分为单干和双干两型,前者居多。  相似文献   
6.
7.
解析遗体捐献瓶颈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倡遗体捐献,实质是在提倡一种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医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医学教育还是许多疑难病症、医学难题都是通过尸体解剖而研究攻克的。但我国的遗体捐献却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其主要原因是自愿登记遗体捐献的人数少。实现遗体捐献的人数更少。系统解析形成遗体捐献瓶颈的三大因素,结合工作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下颌运动中咀嚼肌的肌电图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同心针电极,在SBR-1双线视波器上,观察与记录了29例健康医学生进行了颌运动时咀嚼肌的肌电活动。在张口与闭口,下颌前伸与后退以及下颌左、右侧运动中,翼外肌、上下头出现不同的肌电活动。咬肌浅、深层在下颌左、右侧运动、右侧运动、下颌前促与后退运动中可记录到不同的肌电振幅。  相似文献   
9.
咀嚼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Ⅱ.颞肌的动脉与神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30具(男23,女7)共60例成人尸体上观察与测量了颞肌的营养动脉与神经的起源、分支以及肌内配布.颞肌的营养动脉来自于上颌动脉发出的颞深前与颞深后动脉,以及颞浅动脉发出的颞中动脉.三者在肌内有丰富的吻合,但各有其供血优势区域.颞肌的神经支配来自于下颌神经前干发出的颞深前与颞深后神经,其起源分为三种类型.就结果探讨了有关的临床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背景:已证实甲壳质及其衍生物具有免疫调节、促进伤口愈合、止血等生物学作用,N-乙酰氨基葡萄糖作为甲壳质的衍生物,是否能够产生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目的:在骨折修复过程中介入N-乙酰氨基葡萄糖,观察成骨细胞活动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青岛大学医学院的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3/08在青岛大学医学院神经解剖实验室完成。选用健康新西兰兔70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23只,接骨片组23只,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24只。方法:所有动物均制备右桡骨中段3mm骨缺损模型,模型建立后生理盐水组给予生理盐水1.00mL/kg,接骨片组给予接骨片1.00mL/kg,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给予N-乙酰氨基葡萄糖0.28g/kg,每天灌胃给药,直至取材为止。分别于术后9,17,30,42d进行取材。通过X-线片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骨折愈合情况,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术后大体情况。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折愈合X线观察结果。③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缺损断端间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④术后不同时间各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纳入70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折愈合评级X线观察结果:术后9,17,30,42d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骨折愈合程度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和接骨片组(P均<0.05)。②术后不同时间各组骨缺损断端间骨形态发生蛋白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术后9,17d接骨片组与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均呈上升趋势,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尤为明显(P均<0.05);而术后30,42d时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降低。③术后不同时间各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9d,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断端间隙变小,有比较均匀的骨小梁形成,成骨细胞排列较整齐;生理盐水组断端间隙较大,少有或偶有不均匀的骨小梁形成,成骨细胞无或极少。术后30d,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断端之间全部为骨小梁填充,骨髓腔骨小梁将要穿通,骨小梁周围成骨细胞排列整齐间有破骨细胞;生理盐水组断端之间大部分为骨小梁,但有中间部分未衔接,断端间软骨细胞极少。术后42d,N-乙酰氨基葡萄糖组断端处骨板编织骨初始形成,骨髓腔贯通,破骨细胞多而活跃,有骨小窝;生理盐水组断端之间充满骨小梁,但连接线不清,髓腔将要贯通,成骨细胞排列较为整齐,有破骨细胞出现。结论:N-乙酰氨基葡萄糖能够促进骨折的愈合,可能与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和早期增加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