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白藜芦醇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廓清剂,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脂质过氧化等重要药理作用,目前有关白藜芦醇在减轻骨骼肌损伤、促进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离心运动后骨骼肌超微结构损伤、血清丙二醛和肌细胞浆Ca2+浓度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动物实验,于2007-08/2008-06在南方医科大学完成。 材料:成年雄性SD大鼠72只,实验室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蒸馏水组(n=40)、白藜芦醇组(n=32)。白藜芦醇制剂购自湖南省洪江华光生物有限公司。 方法:白藜芦醇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1次白藜芦醇制剂60 mg/kg,蒸馏水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蒸馏水,连续2周。2周后,将大鼠在动物跑台上进行一次性下坡跑运动,速度为16 m/min,下坡坡度为16°,5 min运动,2 min休息,总运动时间为120 min。运动过程中采用人工驱赶和声刺激,不使用电刺激。 主要观察指标:于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48,72 h电镜下观察比目鱼肌纤维Z线,TAB法测定血清丙二醛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肌细胞浆Ca2+浓度。 结果:与蒸馏水组比较,白藜芦醇组镜下肌纤维损伤程度减轻,骨骼肌细胞Z线异常百分率在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48,72 h比蒸馏水组分别降低了50.34%,52.67%,52.65%和53.26%(P < 0.05),离心运动引起的血清丙二醛升高程度分别下降了27.7%,29.56%,34.38%和27.79%(P < 0.05),胞浆Ca2+浓度分别降低了27.53%,25.84%,22.14%和11.62% (P < 0.05)。 结论:白藜芦醇可降低离心运动后血清丙二醛浓度和肌细胞浆Ca2+浓度,减轻运动导致的肌肉损伤。  相似文献   
2.
用SDH与AchE结合染色法,观察经过不同负荷训练的小白鼠腓肠肌内侧头肌纤维型和运动终板的变化。结果:间歇跑训练使红肌纤维数增加16.3%,中间肌纤维数减少10.1%,白肌纤维数减少6.1%,白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平均直径增加显著,中间肌纤维上运动终板的平均直径增加显著;连续跑训练使中间肌纤维数增加11.8%,红肌纤维数增加5.8%,白肌纤维数减少17.7%,中间肌纤维平均直径增加显著,红肌纤维上运动终板的平均直径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背景:许多实验表明自由基的增加与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关,而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减轻运动中抗氧化酶所受的自由基损伤,减缓疲劳出现,进而提高运动能力。 目的:从细胞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角度,探讨维生素E对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维生素E抗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内在机制。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5/10在沈阳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304±12) g。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生理盐水组、维生素E组,12只/组。 方法:维生素E组腹腔注射维生素 E胶丸,1.0~1.2 mg/kg,总量为4 mL/kg,初次注射时间为鼠正式实验前1 d,以后每8 h注射1次,共4次。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方式、注射量及运动方式、处死时间同维生素E组。运动组只进行运动,不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组仅为常规饲养,无任何干预。采用一次力竭性下坡跑运动建造大鼠损伤模型,运动结束后,取大鼠右侧肱三头肌。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微量测定试剂盒和6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 结果:肱三头肌细胞线粒体各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离心运动后24 h均显著增加(P < 0.01)。与运动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维生素E组丙二醛显著降低(P < 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增高(P < 0.01)。 结论: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的含量,增加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骨骼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可减轻自由基对肌肉的损伤作用。维生素E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预防作用主要是通过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CT横断扫描研究运动员股部的肌肉形态,探讨CT影像学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为运动员训练水平评价提供有益指导。方法采用螺旋CT对实验对象的大腿中段进行断层扫描,影像分析采用Motic Images Advanced3.0分析软件,分别计算股部横断面积、肌肉面积、骨的面积,进而推导出皮下脂肪面积,数据存入Excel表格或SPSS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运动员大腿肌肉形态特征。结论此测试结果客观、有效,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股部或其它部位肌肉的横断面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鼠骨骼肌后肌血流量及肌纤维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运动训练中骨骼肌的保护、提高骨骼肌收缩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电刺激大鼠股神经的同时,测定股四头肌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变化。分析肌纤维结构的改变。结果:电刺激时的股四头肌肌血流量组明显高于安静时(P<0.01)。1次/s刺激时的肌血流量值>5次/s时值。刺激后各型肌纤维横断面积均显著下降,红肌终板面积明显下降(P<0.05)。透射电镜下,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原纤维出现“Z线流”线粒体有破裂现象,结论:电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肌血流量明显上升,但并非与刺激强度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即使肌血流量上升也同样会引起骨骼肌结构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背景:许多实验表明自由基的增加与骨骼肌运动性损伤有关,而维生素E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可减轻运动中抗氧化酶所受的自由基损伤,减缓疲劳出现,进而提高运动能力.目的:从细胞线粒体自由基代谢的角度,探讨维生素E对离心运动后大鼠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以进一步阐明维生素E抗骨骼肌运动性损伤的内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于2007-05/10在沈阳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SD大鼠48只,体质量(304±12)g.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生理盐水组、维生素E组,12只/组.方法:维生素E组腹腔注射维生素E胶丸,1.0-102 mg/kg,总量为4 mL/kg,初次注射时间为鼠正式实验前1 d,以后每8 h注射1次,共4次.生理盐水组以生理盐水为对照,注射方式、注射量及运动方式、处死时间同维生素E组.运动组只进行运动,不给予药物或生理盐水,对照组仪为常规饲养,无任何干预.采用一次力竭性下坡跑运动建造大鼠损伤模型,运动结束后,取大鼠右侧肱三头肌.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微量测定试剂盒和601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肱三头肌细胞线粒体各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在离心运动后24 h均显著增加(P<0.01).与运动组比较,生理盐水组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生素E组丙二显著降低(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显著增高(P<0.01).结论:补充维生素E可降低骨骼肌细胞线粒体丙二醛的含量,增加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高骨骼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可减轻自由基对肌肉的损伤作用.维生素E对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颅防作用主要是通过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参加系统训练的男子足球运动员身体成分与大腿断面组成之间的内在规律及身体成分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0进行,选择沈阳体育学院经系统训练的8名男子足球运动员为观察对象。①所有受试者测定身高、体质量及上臂部和肩胛下部的皮下脂肪厚度,通过长岭-铃木方程和Brozek公式计算身体密度和体脂率。②大腿肌肉横断面积的测定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部位在股骨小转子和内外侧髁之间平均分成4等份,取中间3个等分点所在的平面进行CT断层扫描,横断面层厚取8mm;CT影像分析采用MoticImagesAdvanced3.0测试系统软件,由计算机完成大腿、脂肪、肌肉、骨的面积测试。③数据处理采用SPSS8.0软件,身体成分指标与大腿不同横断面各组成面积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法。结果:8名受试者全部完成测试进入结果分析。①身体成分指标:身体密度和体脂率分别为1.0695±0.0053,(13.11±2.12)%,脂肪质量为(9.25±7.71)kg,瘦体质量为(60.38±5.36)kg。②大腿各部横断面积:大小排列依次为肌肉、皮下脂肪和骨,大腿断面1,2,3各组成面积逐渐减少,各部组成成分面积右侧大于左侧,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③相关性分析结果:身体密度与大腿的面积及大腿各组成的面积呈显著负相关(r=-0.943~-0.714,P<0.05,0.01),且与大腿断层的部位有关;体脂率与大腿各横断面组成面呈显著正相关(r=0.748~0.936,P<0.01);瘦体质量与肌肉横断面积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大腿的中上段(P<0.05);体质量与脂肪、骨面积的相关体现在3个不同的断面上,而与大腿、肌肉面积的相关则主要集中在大腿的中上段。结论:①此8名运动员瘦体质量较高,故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②运动员身体密度与大腿断面各组成的面积均呈一定的负相关,而体脂率与其呈正相关。③大腿脂肪和骨与体质量都存在着相关,而体质量与大腿、肌肉面积的相关则主要集中在大腿的中上段;脂肪质量与大腿各断面的脂肪面积相关显著;瘦体质量与肌肉横断面积的相关性同与大腿横断面积的相关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SDH-AchE结合染色法,观察了经过不同负荷训练的小白鼠腓肠肌外侧头肌纤维型和运动终板的变化。本研究证明,间歇跑训练使红肌纤维数增加6.7%,白肌纤维数增加3.7%,中问肌纤维数减少10.2%;使三种肌纤维的平均直径均显著增加;使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上运动终板的平均直径显著增加。而连续跑训练使红肌纤维数增加14.1%,中间肌纤维增加9.5 %,白肌纤维减少23.4%;使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的平均直径显著增加;使红肌纤维和中间肌纤维上运动终板的平均直径显著增加。本文就观察结果讨论了这些变化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有氧运动对发育期大鼠骨骼肌肌纤维的形态学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雄性发育期(3-13周龄)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动物跑台,以坡度5%,速度15m/min的运动负荷,进行有氧运动训练,1h/d,5d/w。在训练3周(3周运动组,T3W)、6周(6周运动组,T6W)和9周(3周运动组,T9W)后,取大鼠腓肠肌内侧头进行冰冻切片,琥珀酸脱氢酶(SDH)胆碱酯酶(AchE)联合染色法,光镜下观察各型肌纤维的变化。结果各运动组各型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平均直径呈进行性增长,其中T6W组和T9W组的红肌、中间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和平均直径都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5,P<0.01),T3W组、T6W组和T9W组白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和平均直径显著高于各对照组(P<0.01)。各运动组红肌纤维百分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T6W组和T9W组的中间肌纤维百分比较T3W组显著增加(P<0.01),分别增加10.31%和10.60%,而白肌纤维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0.01),分别降低11.19%和11.03%。结论有氧运动对发育期大鼠骨骼肌各型肌纤维有明显的促增长作用,并可引起白肌纤维向中间肌纤维的转变,肌纤维的形态结构不仅同运动方式及运动负荷有关,同时还与发育的年龄有着密切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骨骼肌肌肉形态与力量关系密切,采用CT、核磁共振等仪器对人体骨骼肌进行活体形态测量,结合相关肌肉力量测量手段探索两者之间相关关系的报道尚不多见。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人群肌肉形态与力量的差异,探讨踝关节跖屈肌群形态特征与肌肉收缩力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于2006-05/12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完成。 对象:选择普通男性青年学生14人作为对照组,测试前未专门从事过力量训练;另选健将级速滑运动员10人作为运动组。所有测试对象试验期间踝关节均无损伤。 方法:采用螺旋CT对受试对象双侧小腿进行不间断连续扫描,影像分析采用Xiphoid CT专用图像分析软件,由CT图像计算得出小腿围、踝关节跖屈肌横截面积,根据体视学原理采用数值积分法计算跖屈肌群体积。采用CYBEX-NORM型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踝关节跖屈肌群进行60,120,180,240,300 (°)/s不同角速度下的等速测试。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受试者跖屈肌形态及不同角速度下跖屈峰力矩和跖屈相对峰力矩的变化。②各组受试者不同角速度下跖屈峰力矩与跖屈肌群体积、最大横截面积、小腿围相关性。 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运动组跖屈肌最大横断面积、体积和小腿围均显著增大(P < 0.05)。在踝关节等速向心测试中,运动组的跖屈向心峰力矩在每一个角速度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但随着关节运动角速度的增加,对照组和运动组的跖屈向心峰力矩都相应地减小,②在不同的角速度下,跖屈肌群最大横截面积、肌肉体积、小腿围与跖屈峰力矩之间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 > 0.725,P < 0.05~0.01)。 结论:跖屈肌群峰力矩变化趋势与肌肉形态相一致,肌肉形态可作为观测肌力变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