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脏器损伤是指全身有2个或2个以上脏器受损。平时大多由交通事故、工伤、斗殴、地震灾害等事件引起,随着交通、工业等飞跃发展,严重多发性脏器损伤患者日趋增多,是医护人员面临的挑战。此类患者具有病情危重、诊断处理困难、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的特点。因此,注重创伤人员的素质训练、提高他们的应急能力,事在必行。我院1994年至2002年间收治多  相似文献   
2.
放射线引起细胞死亡机制是通过其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在细胞内形成高活性的自由基,造成DNA损伤,进而引起细胞死亡.其中,人体内对射线最敏感的细胞有造血干细胞、小肠隐窝和胃腺体中的分裂细胞、精原细胞及表皮的基底层生发细胞等;对射线抵抗的细胞有肝肾的实质上皮细胞等;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放射性敏感性介于两者之间,在常见的骨与软组织肿瘤中,除了尤文肉瘤及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外均为放射不敏感的肿瘤,但因手术的局限性,恶性的骨与软组织肿瘤常需要放疗,所有的骨科医生必须对放疗及其对肌肉骨骼肿瘤的作用有基本的了解,这有助于骨肿瘤医生更好的和放疗科医生互相协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模拟脊髓细胞环境下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分化及蛋白差异表达.方法 分离培养Wistar大鼠骨髓的BMSCs和脊髓的神经细胞,设立BMSCs自然分化组、与神经细胞共培养组和双层培养组,8 d后对各组BMSCs进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荧光检测.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筛选双层培养组BMSCs变化明显的蛋白进行分析.结果 BMSCs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和双层培养8 d后,BMSCs呈神经细胞形态.NSE和GFAP检测结果 ,BMSCs与神经细胞共培养组明显高于BMSCs与神经细胞双层培养组(P<0.05),而BMSCs和神经细胞双层培养组又明显高于BMSCs自然分化组(P<0.05).SELDI-TOF-MS检测到TIP39_RAT和CALC-RAT增加到原来的5.360和2.807倍,INSL6-RAT、PNOC_RAT和PCSK1_RAT减少到原来的38.0%、49.9%和43.8%.结论 在脊髓神经细胞微环境下体外培养BMSCs能诱导其分化成神经细胞,而且接触培养分化率高;BMSCs在向神经细胞分化机制中与TIP39_RAT、CALC_RAT、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见的根性、干性和丛性3大类损伤,由于其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各不相同,因此所表现的临床症状特点亦完全不同,尽管三者具有相似的某些共性症状,然而,作为临床工作者必需对其加以区别,以求更进一步诊断及治疗.如此,既合乎思维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又易于找出诊断的规律,从而有利于患者获取及时的治疗与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肩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诊的肩关节创伤的30例的发病机制、病程、症状及体征.肩关节X线片,以及基于关节囊、盂唇愈合机制,采用康复治疗和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治疗的经验,提出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结果:30例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标准为:①外伤史;②肩前侧痛、无力、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周肌肉萎缩;③前惧痛征和前抽屉试验阳性;④X光拍片有骨缺损.治疗原则:①病程3个月内康复治疗;②病程3个月以上关节囊撕裂,康复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肩关节创伤前不稳定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的提出,对提高肩部损伤的治疗水平以及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颈椎损伤漏诊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科1994~2003年共收治寰枢椎骨折脱位漏诊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有一定修复作用,较神经干细胞移植更为理想,但疗效并不稳定,可能与其移植微环境有关.目的:拟建立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模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蛋白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材料:Wistar成年大鼠及新生胎鼠.方法:取新生Wistar胎鼠脊髓,以培养神经细胞.从成年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应用红色荧光蛋白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组分别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分层联合培养组分别将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及在双层培养皿中联合培养.主要观察指标:培养7 d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应用SELDI-TOF-MS技术筛选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变化明显的相关蛋白进行分析.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7 d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呈类似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共培养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层联合培养组(P<0.05),分层联合培养组明显高于单独培养对照组(P<0.05).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有5种蛋白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在分层联合培养组TIP39_RAT和CALC_RAT表达增加,为原表达量的5.344和2.805倍: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表达下降,为原表达量的0.380,0.499和0.437倍.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时均能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接触培养比非接触培养分化率高.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与5种蛋白TIP39_RAT,CALC_RAT,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有一定修复作用,较神经干细胞移植更为理想,但疗效并不稳定,可能与其移植微环境有关。 目的:拟建立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化模型,观察其分化过程中蛋白表达的差异。 设计、时间及地点:蛋白水平的观察对照实验,于2005-07/2007-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Wistar成年大鼠及新生胎鼠。 方法:取新生Wistar胎鼠脊髓,以培养神经细胞。从成年Wistar大鼠骨髓中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增殖,应用红色荧光蛋白PKH26标记骨髓基质干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组分别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神经细胞单独培养,共培养组、分层联合培养组分别将标记的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体外共培养及在双层培养皿中联合培养。 主要观察指标:培养7 d后收集细胞分别进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免疫荧光检测。应用 SELDI-TOF-MS 技术筛选骨髓基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变化明显的相关蛋白进行分析。 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7 d后,骨髓基质干细胞呈类似神经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检测结果示,共培养组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分层联合培养组(P < 0.05),分层联合培养组明显高于单独培养对照组(P < 0.05)。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有5种蛋白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在分层联合培养组TIP39_RAT和CALC_RAT表达增加,为原表达量的5.344和2.805倍;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表达下降,为原表达量的0.380,0.499和0.437倍。 结论:在体外神经细胞微环境作用下,骨髓基质干细胞与神经细胞在共培养和双层联合培养时均能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接触培养比非接触培养分化率高。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向神经细胞转化过程中与5种蛋白TIP39_RAT,CALC_RAT,INSL6_RAT,PNOC_RAT和PCSK1_RA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肩关节创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0年1月收诊的肩关节创伤的30例的发病机制、病程、症状及体征.肩关节X线片,以及基于关节囊、盂唇愈合机制,采用康复治疗和前关节囊修复成形术治疗的经验,提出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结果:30例肩关节前不稳定的诊断标准为:①外伤史;②肩前侧痛、无力、关节活动受限和肩周肌肉萎缩;③前惧痛征和前抽屉试验阳性;④X光拍片有骨缺损.治疗原则:①病程3个月内康复治疗;②病程3个月以上关节囊撕裂,康复治疗无效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30例患者平均随访15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肩关节创伤前不稳定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的提出,对提高肩部损伤的治疗水平以及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B型损伤以旋转不稳定为特征,在垂直方向和后方无明显移位,在X线平片上可见到旋转暴力而形成的1cm以上的移位,经临床检查、特殊位X线平片、CT等检查可以确诊.旋转不稳定可分两种类型:外旋型(B1型)、内旋型(B2).所有B型损伤皆可因后方韧带完整、骨之间的加压作用、盆底膈的完整等因素而保持垂直方向和后向的稳定性.此二类损伤的机制、病理解剖学、治疗方法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