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半暗带的影像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和转归与血肿周围组织损伤和恢复密切相关。脑出血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血肿周围组织有局部血流改变,但是否存在与脑缺血类似的“半暗带”尚无定论。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脑血流和代谢的影像学检测方面,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和CT灌注成像等。这些影像学技术的应用对于确定是否存在出血周围半暗带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
急性卒中缺血半暗带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T灌注成像能准确和及时地提供卒中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参数,并且与当前公认的脑血流动力学测量手段——氙-CT、功能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等测得的参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因此,CT灌注成像在判断卒中后缺血半暗带研究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对脑血管病血管病变诊断及干预的意义。方法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血管病患者686例,将患者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310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349例)、血管性头痛组(12例)、继发性癫痫组(11例)及其他4例,分析脑动脉病变规律。结果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动脉病变的发生率(66.2%)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9.6%)。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狭窄或闭塞173例,前循环病变占39.3%,后循环病变占35.8%,同时发现前循环联和后循环多条颅内颅外血管病变占22.0%。52例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4例未出现willis环血管的代偿,无willis环代偿组与willis环代偿组NIHSS评分平均秩次分别为35.75和23.09,两组差异显著(P=0.006)。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现动脉瘤173例,颅内动静脉畸形49例,moyamoya病9例。结论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临床表现有很大可变性,与侧支循环的出现与否密切相关,动脉瘤的栓塞治疗中,判定颅内血管的代偿循环同样重要。DSA对颅内血管能准确的明确病因、血管病变程度、能动态观察血流灌注过程和明确是否存在侧支循环代偿,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干预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作为降脂的一线用药,在降低胆固醇、稳定粥样斑块、减少和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很好的临床评价和实验验证。然而有关他汀类药物引发周围神经病(PNP)的问题,自1994年以来国外共报道21例。,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和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因此,仍未得到临床医生的一致认同和关注。现就这方面的报道和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治疗作用、安全性及其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左半球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右利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n=12),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和语言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低频rTMS治疗,rTMS治疗方法:频率1 Hz、强度为运动阈值(movement threshold,MT)的80%、部位为右侧大脑半球语言运动区、每序列50次脉冲、每天10个序列、序列间隔120 s,共10 d。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疗程后2周、疗程后2个和疗程后6个月均行汉语失语检查表(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评价其语言功能;同时两组在治疗前、疗程后2周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检测脑血流改变。结果:治疗前两组ABC评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后2周、疗程后2个月、疗程后6个月治疗组其值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均P<0.05);两组治疗前和疗程后2周左额下回缺血灶明显大于对侧镜像区;疗程后2周治疗组左额下回缺血灶明显小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其摄取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1 Hz、rTMS对急性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有一定的康复作用且安全;可能与通过远隔效应增加了语言区局部血流量及改善脑代谢,抑制右侧半球相应区域的兴奋性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内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根据该院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进行随机选取125例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此进行分组,即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内科常规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模式,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治疗,从而统计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内科常规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且恢复较快。因此,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评价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数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凝血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均明显改善,但治疗组以上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指标神经预后良好与不良均优于对照组(P<0.05),总出血生率为3.75%低于对照组的6.25%(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能力,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五年来,人们已经在动物脑内对脑出血血肿周围的病理改变进行了一些研究,然而很少人对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进行评估。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0例脑出血患者采取非功能区漏斗式入颅,在入颅路径过程必须切除的脑组织中,把远离血肿的脑组织作为对照组(发病12h以内),靠近血肿旁1cm脑组织作为实验组。按发病到手术的时间将实验组分为6h以内组6例,6~12h组7例,12~24h组5例,24~48h组3例,48~72h组3例,3~4d组3例,5d组2例,8d组1例。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脑组织普通病理及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对照组脑组织形态和结构基本正常。实验组6h以内脑组织有轻微损伤。6h以后脑组织损伤逐渐加重。24~48h损伤达高峰,光镜显示脑细胞和纤维水肿明显,细胞形态不完整,核固缩,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显示神经元细胞核变空染色质聚集,线粒体肿胀,嵴变短或消失,核糖体减少,次级溶酶体增加,细胞变空,细胞膜不完整,胶质细胞核固缩。72h以后损伤逐渐好转,5d时损伤与6~12h组相似,8d时基本好转,与6h以内组基本接近。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继发性损伤早期就有病理改变,损伤高峰在24~72h,与一般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可能与血肿周围组织的继续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卓娅  孙祥荣  陈江林   《四川医学》2024,45(3):318-323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又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中风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2]。ICAS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其在东亚人群、高加索人群及非洲人群中较为常见[3]。在中国,ICAS在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人群中发病率为46.6%,且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地区等多维度差异[4]。  相似文献   
10.
蒲圣雄  李志民  许可  孙祥荣 《重庆医学》2021,50(18):3159-3162,3166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输血治疗的效果,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缺血性卒中合并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目前分水岭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第1例为确诊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的老年患者,同时合并中度贫血,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因并发症致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闭塞,术后发生分水岭脑梗死,药物及扩容治疗无效后给予输血纠正贫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下降.第2例是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慢性闭塞合并中度贫血患者,发生分水岭脑梗死后扩容及药物治疗无好转,输血纠正贫血治疗后神经症状明显好转.2例分水岭脑梗死合并贫血患者单纯扩容及药物治疗无好转,通过输血改善贫血后治疗有效.结论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合并贫血的患者,扩容治疗联合输血可改善脑梗死症状,且优于单独扩容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