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的综合疗法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意愿分成液体复苏组(A组,n=140)和对照组(B组,n=140)两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后治疗目标达到时间、治疗第1h输液量、ICU总住院时间等指标差异,对比其治疗后死亡及肺水肿发生情况。结果 :1 A组患者在治疗达标时间及ICU总治疗时间对比上均明显短于B组,对比差异明显;B组治疗第一小时输液量明显低于A组;2 A组死亡率为15.0%,明显低于B组的42.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肺水肿发生率对比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予以液体复苏联合抗感染治疗方案,临床效果确切,预后质量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4.
背景:血小板微粒是血小板在活化过程中释放的小的亚细胞碎片,在血管新生和缺血组织新生中发挥作用。目的:观察血小板微粒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取胎龄13.5d的小鼠获取鼠胚胎神经干细胞,分别应用10μg/L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或者0.1,1,10μg的血小板微粒进行处理观察神经球的大小及细胞转归。结果与结论:与单独应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干预的神经干细胞相比,经血小板微粒处理的神经干细胞神经球直径明显增大,存活率明显增高。且血小板微粒可促进神经干细胞向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分化。说明血小板微粒同其他生长因子一样均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存活和分化,且效果优于生长因子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6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4例,其中对照组单纯应用西医治疗,观察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降压总疗效8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3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候总疗效86.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性西医降压治疗,临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急性创伤性脑损伤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发血肿临床特征。方法记录并分析63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手术时机、再发血肿时间及部位等临床资料。结果再发血肿位于初发血肿对侧40例,原位20例,同侧非手术区域3例;42例二次手术者发现再出血部位颅骨骨折20例,严重挫伤17例,桥静脉及静脉窦出血4例,手术创面严重渗血1例。结论脑损伤术后再发血肿时间早且出血量大,脑挫伤及颅骨骨折为血肿再发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刺激定位在肉毒素注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45例,按痉挛部位分组,肱二头肌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18例(A1组)采用电刺激定位法,徒手定位组17例(A2组)采用徒手定位法,下肢组分为电刺激定位组20例(B1组)及徒手定位组20例(B2组)。注射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级(MAS)及表面肌电积分值(IEMG)评价肌张力,测量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评定肘、踝跖屈曲活动度;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10m步速评估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2、4、8及12周时,A1、A2组MAS及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A1组更低于A2组(P〈0.05);治疗后,A1、A2组肘关节屈曲PROM及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A1组肘关节屈曲PROM在治疗后4、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A1组上肢FMA在治疗后8及12周时较A2组提高更显著(P〈0.05)。治疗后2、4、8及12周时,B1、B2组MAS、IEMG评分及10m步行时间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B1、B2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且B1组下肢踝关节跖屈PROM在治疗后2周及下肢FMA在治疗后12周较B2组提高更显著(P〈0.05),余各项评分及时间点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二头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优于徒手定位;比目鱼肌、腓肠肌及胫后肌采用电刺激定位肉毒素注射临床治疗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徒手定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103例,依据术后血管造影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两组,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2007~2009年收治的152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年龄、高血压、意识障碍史、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等23项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脑血管痉挛、意识障碍史、高血压、年龄、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与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Fisher分级[OR=19.51,95%可信区间(CI)1.84~206.73,P=0.014]、APACHEⅡ评分[OR=17.34,95%CI 2.53~119.06,P=0.004]、脑血管痉挛[OR=27.84,95%CI 2.17~357.19,P=0.001]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改良Fisher分级、APACHEⅡ评分、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