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基层医院儿科面对的主要病种,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毛支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典型症状为突发喘憋和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冬春季节发病率高。2004年11月~2005年3月,我科采用硫酸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加压雾化吸入毛支炎3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基层医院儿科面对的主要病种,毛细支气管炎(以下简称毛支炎)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典型症状为突发喘憋和毛细支气管阻塞现象,冬春季节发病率高。2004年11月~2005年3月,我科采用硫酸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加压雾化吸入毛支炎3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我科2004年11月~2005年3月收入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均有咳嗽、喘憋、不同程度的发热、烦躁、双肺可闻喘鸣音,胸部X线示:肺纹理增粗和肺气肿。除外先天性心脏病、结核感染、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肺…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并随着人口老龄化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在AD 出现临床症状前数十年脑内就可发生病理改变,临床诊断标准不能准确诊检轻度AD及无症状AD.AD的早期诊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发生在AD早期的不可逆性神经损伤前的干预治疗尤为重要.神经影像标志物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诊断早期AD的方法,PET功能性...  相似文献   
4.
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p)沉积和神经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FTs)是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特征性病理标志,并可能导致继发性神经元丢失和轴突退行性变。目前临床诊断主要集中在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来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不能对临床前期AD做出有效评价,AD患者脑中出现上述病理改变后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因此,若能针对AD病理进展的病理标记物早期诊断和关键靶点进行干预,对AD的疗效及预后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的PET显像剂11C-DPOD即[N-甲基-11C]-3,5-二苯基-1,2,4-苯并噻唑的制备路线和在动物体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使用11C-三氟甲基磺酰甲烷(11C-triflate-CH3)和2 mg自制DPOD前体(溶于0.1 mL丁酮中,摇匀后装于3 mL的特制密闭反应瓶中,置-20℃)反应,在80℃水浴中对前体进行甲基化反应并完成11C标记。反应后的液体加入5 mL注射用水稀释,过活化的固相C18柱除去杂质,再用乙醇0.5 mL洗脱保留在柱上的产品。经无菌注射水稀释和0.22μm的微孔无菌滤膜过滤,得到澄清11C-DPOD乙醇水溶液。经尾静脉注射于转基因型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AD小鼠)、正常C57老龄小鼠(正常老龄小鼠,作为对照);经肘静脉注射猕猴,进行动态显像。结果11C-DPOD注射液为无色澄清透明液体(pH 7.0),含10%的乙醇,放射性化学纯度>98%,产率为10%~15%。在AD小鼠和正常老龄小鼠体内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猕猴体内11C-DPOD主要通过肝脏和胆囊代谢。结论11C-DPOD为合成的可以快速在转基因型痴呆小鼠和猕猴脑分布及清除的新型AβPET显像剂。  相似文献   
6.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心功能紊乱时最敏感和特异的实验室指标之一.N端脑钠肽原(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BNP的N端前体,两者的功能并不完全一致,但其理化性质优于BNP,现已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监测.在卒中领域,BNP尤其是NT-proBNP的检测应用较少.文章就NT-proBNP在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次主要对个性化延续护理对儿童川崎病健康教育和护理效果的影响进行探究。方法:将2015年11月-2017年12月我院经诊断明确为儿童川崎病的患儿纳为本次参研的对象,从中挑选出60例患者,将所有患儿依照护理差异均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选取常规护理方案者为常规组,而给予个性化延续护理方案者为实验组。护理后经统计对比两组患儿疗效的优劣。结果:①实验组患儿家属对疾病知识和健康技能掌握的情况较常规组明显要优,P0.05,有可比性;②实验组患儿护理的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将个体化延续护理应用于儿童川崎病临床护理中不仅能改善患儿血液指标,还可减少退热时间,可推动护理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孔艳艳  张子茹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116-1116
目的 减少患儿穿刺次数,减轻患儿痛苦。方法 用5ml注射器与5.5号头皮针相连接,给患儿静脉抽血后不拔针。分离注射器后,直接与排好气的输液器相连接,进行输液。结果 〈3岁180例样本中,溶血3份,接液后10分钟以内局部液体渗出的11人,成功率为92%;〉3岁240例样本中,溶血0份,局部渗液7人,成功率为97%。结论 静脉抽血与静脉输液相结合,既减少了穿刺次数,还节省了人力物力,患儿痛苦小.家长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脑缺血再灌注(MCAO)大鼠前肢运动功能及情绪相关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方法选取22只健康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6只)、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正常组(4只)。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手术中不阻断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予以特殊处理。术后,实验组大鼠进行CIMT治疗。术前、术后7d、术后22d,采用错步实验(FFT)对大鼠的前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术后7d及22d,采用微型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micro PET)对大鼠情绪相关脑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进行扫描。 结果实验组缺血期血流值占基础值的比例(0.23±0.01)与对照组缺血期血流值占基础值的比例(0.24±0.0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实验组、对照组大鼠错步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与术后7d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大鼠术后22d的错步率显著降低(P<0.05)。与组内术后7d比较,实验组大鼠术后22d伏隔核的葡萄糖代谢水平较高(P<0.05)。术后7d,实验组和对照组右侧中脑腹侧背盖区呈明显激活状态。术后22d,实验组情绪相关激活脑区位于右侧岛叶皮质、伏隔核及中脑腹侧背盖区。术后22d,对照组右侧中脑腹侧背盖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1.72±0.04)较假手术组和正常组增高(P<0.05)。 结论CIMT可提高MCAO大鼠患侧前肢的运动功能,同时可能会引起其产生厌恶情绪,关注并消除CIMT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对临床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Strok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and disability, especially for the old population in modern world. As one of ligand-gating 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 N-methyl-D-aspartate rece pto r (NMDAR) involves in excitatory synaptic transmission,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the cause and development of numerous neurological as well as psychiatric disorders. Since the distribution of NMDAR var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certain brain regions such as hippocampus and cortex with the highest density of NMDAR, are especially sensitive to ischemia. Much emphasizes have been put on the changes of excitatory neurotransmission and NMDAR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fter ischemia, because the glutamate-mediated excitatory neurotoxicit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troke. It has been shown that neuronal death after ischemia results from excessive Ca2+influx, which is due to the hyperactivity of NMDAR, Ca2+ permeable α-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ic acid receptor, kainic acid receptors and / or other ion channels permeable to Ca2+. The increase of intracellular Ca2+ triggers the cascades of cell death. With specific structure and pharmacology properties, this study of the tracer of NMDAR give the target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developing of specific antagonist. Elucidating the changes in interneurons after ischemia/hypoxia with tomography in vivo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neoroprotection of antagon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